分享更多
字体:

电商自建物流看上去很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6 12:40 来源: 《中国商界》杂志

  ■ 物流观察(一)

  电商自建物流看上去很美

   马

  自2008年以来,国内的网购市场,从小步快跑跨越到了“大跃进”的阶段,投资界、商界、学界、媒体前赴后继,对电子商务报以前所未有的好奇和热情。热潮涌起,资本的传说和野蛮生长的故事此起彼伏,价格战、品类战、广告战……大战之余,后端的物流服务体系成为一条绳索,紧扣在咽喉,一时间,电商物流成了又一焦点。

  很多人认为,物流之于电商,不是锦上添花,就是雪中送炭,但实际上都不然。它就像一粥一饭、刷牙洗脸一样平常而必须——至少在当下,国内的电商环境和物流现状,都不足以佐证物流能成为电商领域的“新利润源和决胜利器”。

  然而,受制于物流产业的现状,受累于自身的野蛮生长,物流业务外包似乎成了电商们“决胜21世纪”的绊脚石。于是,自建物流成了电商们不二的选择,尤其那些有资本实力、有体量优势的企业们。自建物流,自己掌控自己的服务和成本!但殊不知,直到现在也没有一家独立电商可以凭一己之力建设完备、封闭的物流体系。即使费尽心力和财力建起来,也会面临重重困难和风险。

  近来,笔者也一直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关于物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的“订单溢出”和“资源冗余”的问题,淡旺季、促销季的爆舱应对,双向货物流的均衡,“溢出”导致的成本膨胀和服务水准下降;关于货物转运配送和路由规划的规模化效应、平衡效应;关于专业化分工的实际价值等等。

  这些问题,用最基本的常识去解读,都不难理解。可这些问题也恰恰都是电商们走出“自建”迷局的关键所在。

  其一,电商物流到底包含哪些环节?粗放的拆解,首先是采购物流——当然会存在这样一个趋势——强势的电商会考虑将“供货商送货到电商DC”这一环节纳入自己的物流体系,甚至包括返厂物流;其次是绝大部分电商都在投巨资建设的仓储中心及运营管理;货物在分解、合并过程中的流通加工;DC之间的调拨;DC到末端站点之间的支线运输;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及增值服务(包括COD、POD等等);以及内部的逆向物流。

  其二,所谓的自建,要解决的矛盾点在哪里?干线运输、支线运输和末端配送。尤其末端配送,对电商而言,是痛中之痛。

  从事物流多年的人会知道——无论做干线运输,还是末端配送,都需要客户的规模和数量达到一个合理的比例,需要稳定的订单频次和出货量……甚至对货物本身的物理属性(重量、尺寸、包装形态等)也有更理想化的期许。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规避市场的周期性波动,抵消“溢出”和“冗余”带来的问题。盘子足够大,货源和资源足够多,才谈得上运筹;没有运筹优化,何谈“第三利润源”,只不过劳务输出、常说的“下苦力”罢了。

  同样,干、支线运输不是电商的软肋,更不是专业物流企业的短板。恰恰相反,在这一领域,进入门槛相当之低,竞争的白热化,不仅是赤裸裸的价格战、速度战。如果评议物流业的“水深水浅”,这个领域是深水区,从司机管理、车辆维护、其他成本管控、路由设计、货源组织等方面来看,大多处于半明半暗的状态,盲区较多;目前的主流营运模型还是资源密集、资金密集、劳动力密集……知识和技术相对缺席。进入这个领域,不难;小打小闹,不难,甚至赚钱很容易;一旦大规模开展,就很容易在凯歌高奏中走入成本“黑洞”——匀速烧钱。

  当前物流业内的运输企业完全可以胜任干、支线运输的任务。为何一些电商企业还是感到存在瓶颈!要从自身找主要原因——是电商自身野蛮生长导致的“内分泌失调”——业务系统、流程、管理存在的矛盾和盲区,最后都流向物流体系,物流体系将压力和风险传导至外部物流商……整体在失衡,价值链上价值分配不均衡。

  对于末端配送体系,负责任的讲,电商需要走“自建团队+外包”的混合模式,在成本、效率、服务价值方面找到平衡。

  由此不难看出,电商自建物流真正的风险在于战略的设计上,大方向错误,在于流程的设计、管理思路和管理工具、在于经理们的责任心……

  所以,笔者一直以为,电商无法靠一己之力解决物流配置和人员的“溢出”和“冗余”问题,“完全自建”是一笔不划算的生意。因为自给自足是田园牧歌,不是商业的本来形态。电商自建的物流体系,如果不走向社会,不走专业化路线,“圈养的孩子”必然经不住大自然的风吹雨打。再看当前的行业竞争格局,其实壁垒很多,同行相恶,“走出去”其实也很难。

  “电商物流”是电商下的蛋,它跟传统流通业、制造业的物流模式,还是有差距。不否认,电商自己的物流实体,可以贯彻各种服务标准,也可以增强客户体验,但却无法做到专业,更谈不上盈利,至少在目前看来。自己赚自己的钱,左兜掏右兜。烧钱,不是持久商业的商业模式。低下的盈利能力,靠谁买单!

  在此,笔者也想给这些走在“自建”路上的电商们一些善意的提醒:第一,社会化的物流企业,虽然客户来源较为庞杂,但总体上会随着宏观经济(尤其是消费经济)的走向而发展,有规律可遵循,可以合理的配置各种资源,或扩充或缩减。但独立电商自建配送体系,必然面对网购消费的周期性波动,订单会随促销季、寒暑假、各种节日呈现不同的波峰、波谷。电商自有的配送资源和人员,有时出现冗余,有时要面临订单溢出的压力。毕竟这个体系和资源只服务于电商自己。

  “冗余”时,过剩的资源和人员,工资、折旧、各种费用依旧在发生;“溢出”时,资源饱和,势必要借助第三方做配送,甚至要增加临时劳务做劳动,服务水准就会大打折扣。

  第二,干线运输,自有车与外租车的比例保持在1:3左右,相对经济、安稳、可控。一个拥有数百台车辆的车队,将拥有2倍甚至更多的司机队伍,和庞大的管理团队。某位知名企业家曾言,业内最难管理的是司机。司机管理,感情投入和薪酬体系之外,在于针对“燃油、路桥费、各种罚款、甚至轮胎等配件”的控制,这是无底洞。车辆的运营、维护数据,外包车队的监控,同类企业大多做得不好,新入场的电商们需要有信心、有知识储备——这又是无底洞。

  第三,自建配送体系不代表配送人员全部自有。一些物流经理人提倡“操作环节外包,服务质量不外包”,也就是说电商自己定服务标准、定流程、定费率、提供设备,通过对第三方配送队伍的筛选、培训和考核,给他们划片区、分品类、贴LOGO、“穿衣服”,执行配送任务——实际上还是走外包路线——实现一定意义上的“自建”。

  在这种模式下,安全风险更多:物流商变相占用代收货款,甚至挪用(仅针对货到付现金的情况);暗渡陈仓,将部分订单二次转包,带来服务体验降低、时效拖长、货款回笼不畅;物流经理、专员们在管理上的表面化、人情化,致使各类流程不能被准确贯彻、服务承诺“走形变味儿”,培训“走过场”……这些都是看不见的问题,都是风险。

  笔者认为,物流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其实路还很长,除了基于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很难有第二条道路能让物流产业更快速、更健康的发展下去。电商想长期发展下去,其物流社会化是必由之路,没有第二选项。即使那些专业的物流企业,自己养一个庞大的车队,也是一种很沉重、很有勇气的行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