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企业家精神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8 03:3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陈晓平
过去几年,西班牙IE商学院(Instituto de Empresa)院长Santiago I?iguez de Onzo?o来中国更加频繁了,每年至少两次。中国公司正在推进国际化扩张,这片土地充满着了解外部世界的渴望,Santiago Iniguez敏锐意识到,他必须要逮住这个机会。
IE商学院总部位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由于地理、历史原因,其与欧洲、非洲、拉丁美洲三地的工商阶层存在天然的紧密联系,不过,Santiago 并没有满足于此,在其任内,IE在全球各地的办公室达到25个,其学生来自于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97%非西班牙籍,其35000名毕业生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担任管理职位,这是一个真正的全球化商学院,亦是各种商学院排名中TOP10的常客。在专访中,Santiago 分享了IE商学院的教育理念以及对中国商学院的建议。
《21世纪》:IE商学院的核心价值观是全球化、企业家精神和人文主义,能否详细阐释一下?
Santiago:企业家精神是创院之初就已确立的,是IE商学院所有项目的灵魂,因为学院本身就是一群企业家创立的。
我们认为,企业家精神应该贯穿于整个商业活动中,不仅体现于企业创始阶段,家族企业或是大型公司同样如此,即便致力于公共管理领域、有志于成为社会企业家的管理者,同样不可或缺;过去几年,IE引进了更多人文课程以培养“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s),我们希望学员意识到,居住的同一个星球孕育了多样的文明,乐于从其他文明中有所借鉴,并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此外,IE会提供传统MBA项目没有的课程,比如历史,学员可以更为深刻了解经济的周期性规律,更了解1920年代的“大萧条”,培养一种风险意识,对潜在的危机更有敏锐度和洞察力,以便有所准备。
《21世纪》: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IE的毕业生,你希望会是什么?
Santiago:毫无疑问,第一位的是企业家精神;其次是全球公民;第三是团队精神,我们不喜欢总以为自己是宇宙中心的自大狂,更青睐这样的人:谦逊、虚心、能意识到自身不足,同时确信于自己的能力,并且意识到,他们通过提升能力,可以成为全球社会真正的领导者和变革者。
《21世纪》:全球经济格局已然发生变化,过去,人们谈“七国集团”,现在则热衷讨论“金砖四国”,IE商学院有相关的研究或者教育项目吗?
Santiago:当然,我们有相关的课程和研究,尤其是“金砖四国”的,不过,快速成长的经济体其实不局限于此,比如,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经济发展很快,亚洲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非洲的尼日利亚、加纳,一样值得关注,生意人和企业家要把握商机,就必须了解他们,尤其是文化,以上国家IE商学院都有专门研究,而多元化的学生来源也覆盖了这些区域,除了中国、美国,这里还有来自佛得角、塞拉利昂等小国的学生,能够见识到真正的多元化。
《21世纪》:你个人一直致力于IE商学院的全球化,在中国进行布局的挑战在何处?
Santiago:就IE商学院而言,最大挑战在于如何能让中国拥抱高品质的在线教育,中国的在线教育并不十分流行,并且多与大量低入学门槛、低质量的培训项目相关,可是,在西方世界,与面授相结合的混合型教育完全可以达到高品质,那些缺少时间或者居住地较远的管理者尤其欢迎这种混合形式,这是满足学员定制化需求的不错办法。鉴于其人口规模和城市距离,我相信混合类教育项目将会在中国持续增长。IE商学院会坚持推动在线教育的高品质,挑战在于如何让公众对课程产生正确认知,需要市场推广的努力。混合型培训项目可以说方兴未艾。
其二,就课程而言,挑战在于吸引并保留优秀的师资,他们具备国际化视野、与中国的管理层保持紧密联系、会说中国普通话甚至是各种方言……当然,这是所有全球顶级商学院共同的难题;其三,如何响应快速的变化并提供洞见。
有关这个世界戏剧性变化的一个生动例子就是,西方世界可以向中国学习如何通过结构调整以保持社会的动能,如何通过转型提供更好服务以满足大众的需求。
《21世纪》:对于中国商学院同行,有着怎样的建议?
Santiago: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和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的顾问,我了解中国同行为获取更多国际关注做出的努力,在世界位次的跃升也非常快,现在直面欧美顶尖商学院的竞争,说明过去做得确实不错。
不过,目前主要以国内学生为主,我建议中国商学院要更多在国际上亮相,比如IE不仅在马德里进行教学,我们和布朗大学在美国合作了EMBA项目,在拉美、中国等地都有合作项目,出现在全球各大洲;其次,本土商学院要做更多学术和理论研究,当我们研究中国公司的时候,发现其多数案例的出品方位于美国或欧洲,多数中国领先公司的案例由西方作者撰写,如果由本土作者撰写,可能采用不同的文化角度和视点,我们期待,基于本土管理现实以及中国公司的国际化进程,中国学者将提供一些特别的原创性观点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