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钱袋子”工程:收入数字为何与感受有差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9 09:19 来源: 中国网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平均工资实现了较快增长。“十二五”期间,我国还将继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钱袋子”是最实在的民心工程,本市第一季度收入的各项数据表现如何?今年老百姓的“钱袋子”能否继续鼓起来?恩格尔系数情况如何?为什么部分市民感觉到自己的收入情况与统计数字有差异?记者专访了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副总队长王跃新,为读者解析“收入”数字背后的故事。
去年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921元,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名第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91元,同比增长15.5%,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也创造了15年以来的最高增速。今年本市还计划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10%。
一季度农民收入增幅18.9%再超城镇居民
根据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调查显示,一季度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3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6%;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620元,增幅达到18.9%,比去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
据分析,今年一季度,在就业人数增加和劳动力工资标准提高的共同作用下,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177元,同比增长18.8%,成为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实际上,2011年本市农民工资性收入就达到6829元,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已近六成。这与本市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工业园区建设以及外商投资项目的不断集聚,吸纳了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是分不开的。此外,农民收入提升较快也源于劳动力资源趋紧使用工成本上升。据调查,去年以来农村居民打零工的薪金标准明显上涨,干杂活男工一天薪金一般可达100元-150元,同比增长25%以上;女工一天70元-80元,同比增长20%以上。
相对农民收入的快速上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在今年面临着一定压力。王跃新告诉记者,虽然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季度的两个数据不能直接比较,但根据以往农村居民现金收入进度数据与可支配收入年度数据的关系判断,如果今年不出台新的收入分配政策和措施,全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可能继续高于城镇。
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921元
2011年是“十二五”第一年,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921元;相对于“十一五”初年的2006年,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2638元,年均增加2528元;累计增长88.5%,年均增速达到13.5%,增幅处于较快时期。2010年,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到13.5%,位列全国第一,海南紧随其后。2011年,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第四,仅次于上海、北京、浙江,而广东、江苏也达到26000元以上,水平较为接近。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本市排名第12位。全国前五位依次是:深圳、上海、北京、广州和杭州。
去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18794元
与市民“钱袋子”关系最密切的“可支配收入”由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构成,同时要扣除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支出以及统计部门支付给调查户的记账补贴。
工资性收入方面,本市去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8794元,比2006年增长了一倍。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62.8%,居于家庭收入来源的主导地位。转移性收入方面,本市养老金不断提高、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2011年家庭人均养老金收入达7752元,年均增速达到13%。居民间相互沟通、联络感情、礼尚往来增多,赡赠收入明显增加,2011年家庭人均达到1032元,比2006年增长73.2%。此外,近年来住房市场活跃,带动了住房公积金的使用,2011年家庭人均提取住房公积金收入达到530元。财产性收入方面,本市2011年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达到462元,比2006年增长1.8倍。经营性收入方面,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居民家庭个体经营净收入的增加,2011年家庭人均1059元,比2006年增长42.6%。
去年第四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少缴个税130元
去年对于许多工薪阶层来讲,增收和“减负”的效果同样实实在在。2011年9月起,新“个税法”实施,个税扣除额提升,使9至12月份家庭人均少缴个人所得税130元,下降16.9%;纳税人数下降51.1%。王跃新分析,个税扣除额的提升,能够拉动去年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提高0.5个百分点左右,而今年个税扣除额提升的“翘尾效应”仍将持续,预计前8个月减税增收因素将使收入增速提高0.9个百分点左右。
去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恩格尔系数小幅反弹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居民家庭的生活质量。近五年本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的情况是:2007年35.3,2008年37.3,2009年36.5,2010年35.9,2011年36.2,呈现出波动上涨的现象。王跃新告诉记者,2011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出现小幅反弹,主要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农产品价格上涨使城镇食品支出总额有所上升,同时也是CPI上升的主要因素。王跃新表示,恩格尔系数的小幅反弹并不意味着居民生活水平出现下降,应该看到,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消费越来越多地把健康放在首位,追求更加合理的膳食结构,绿色、有机、营养成为日常饮食的首选,这类食品的价格远高于普通食品,也带动了食品支出的增加。新报记者金学思李海燕
释疑解惑:
收入数字为何与大众感受有差异?
针对市民“感觉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涨幅没有那么快”的问题,王跃新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对收入口径的理解偏差。有些市民习惯把从工作单位得到的工薪收入理解为全部收入,用来衡量收入水平的高低,其结果必然与统计部门公布的收入水平有差异。如本市去年城镇居民工薪收入只占总收入的62.8%。
二是平均数的固有缺陷。平均收入是不同类型、不同富裕程度家庭收入的平均数。一般情况下,多数人的收入水平会比较接近这个平均值。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之间收入差异也在拉大。根据1500户城镇住户调查资料测算,去年本市收入水平最高的20%居民家庭得到的收入占总收入的35%以上。由于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和涨幅对平均值有很强的上拉作用,因此最后得出的平均数便可能与大众的普遍感受存在差异。通过近年的观察,确实有六成左右的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处于平均线以下。为了弥补平均数的缺陷,国家统计局在发布平均收入数据的同时,增加发布收入“中位数”,即所有调查户按收入高低排队,处于最中间位置的居民的收入数据。居民收入“中位数”通常比平均数低,更能符合居民自身对收入水平的感受。本市也正开展此项研究,力争让统计数字既能准确反映客观情况,又能较好体现大众直观感受。王跃新还提到,目前各省市发布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既有未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的名义增幅,也有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的实际增幅。在物价上涨的年份,“实际增幅”比“名义增幅”低,更能符合百姓对收入增长的实际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