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在“第六空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0 05:59 来源: 经济日报“自主创新能力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我相信,在新领域多攀登一座高峰,我们的空白就会少一点,胜率就会大一点。” ——李聪娜
很难想象,不满30岁、仅为少校军官的李聪娜,已经是12项全军重大科研项目的领军人,并连续在全军信息化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多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成为“全军学习成才标兵”,荣立二等功……今年3月,当她被表彰为全国“三八”红旗手的喜讯传来,领导和战友们都说,“李聪娜的成功成才都是自己逼出来的!”
西北军营是成才舞台
2004年,眉清目秀的李聪娜从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主动申请来到信息化人才缺乏的西北军营。
网络,被称为是继陆、海、空、天、电磁之后,世界军事强国激烈争夺的“第六空间”。2008年初,总部命令李聪娜所在单位紧急研发一种网络终端服务系统,李聪娜奉命编写一套底层驱动程序。
原本打算“露一手”,可真到上手编程时,她才发现,这远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软件编程,不仅此前没有学过,有些东西连听都没听过。看着一行行读不懂、看不明的源代码,她急得直想哭!
开弓没有回头箭,背记相关函数、学习协议机制、研究国内外范例程序……李聪娜把自己关在了办公室里。一个月时间,30万行代码、100多类函数、60多种协议机制、20多个设计算法,一块块硬骨头被她“啃”了下来。
2008年底,李聪娜代表兰州军区参加全军网络安全比武竞赛。那段日子,她几乎24小时“泡”在虚拟世界里,构建战场环境,探寻攻坚路径。决赛时,作为64名选手中惟一的女性,她以一金一铜摘得桂冠。20多岁的花样年华,开始在“第六空间”绽放。
另辟蹊径攀登科研高峰
“昨天的技术,打不赢明天的战争。”李聪娜的办公室里,一条标语十分醒目。
2009年初,一项策略研究让科研团队陷入窘境。“能不能另辟蹊径?”角落里,沉默多天的李聪娜咬着笔头认真地说。只见她走到黑板前,飞速地写了起来……
“就让李聪娜主持这个项目!”部队长王国玉当场拍板。连续奋战90多个昼夜,编写代码40多万行……系统研发成功,比预期提前半年。
总部成立专项课题组研发某信息网络项目,点将李聪娜。当时,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仅限于理论层面,国外成熟产品完全不公开源代码,惟一的参考资料是一本教科书。“走别人的路,早晚会被人反制;自己制定游戏规则,才能掌握主动权。”李聪娜下定决心。
她带领小组重新搭建模拟试验环境,取得20多万组测试数据。最终,这项攻克了10多项技术难关的创新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今年3月,李聪娜被表彰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在兰州军区司令部举办的庆功会上,她说,“在新领域多攀登一座高峰,我们的空白就会少一点,未来战场取胜的概率就会大一点”。
带出能打硬仗的技术队伍
2010年5月,李聪娜受命担任科室主任。新科室成立不满3年,技术人员都很年轻,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没有退路,必须尽快把科室建成能打硬仗的团队。她废寝忘食、耐心细致地给大家进行业务辅导,细心讲解每一个技术知识点和信息网络的前沿理论。去年,科室又来了3名新同志,尽管都是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但毕竟刚出校门,满肚子的理论一时不知如何向实战转化。李聪娜又手把手进行辅导、传授,很快使这批网络新兵变成了“个顶个”的业务尖兵。
一次,李聪娜奉命带队参加演习。任务下达比较突然,搭建作业环境的各项准备工作必须在一天内完成。紧要关头,李聪娜果断命令“新手”张翊伟牵头负责。看着小张忙得满头大汗,李聪娜“硬”下心“冷眼旁观”。晚上12点多,大家都休息了,她却悄悄“钻”进控制室,仔细检查了每一道工序。第二天,演习顺利举行。如今,“百炼成钢”的张翊伟已经取得4项科研成果,而且还是5个科研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尽管科室人员平均年龄只有26岁,但绝大多数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发能力,先后有7人获军队科技进步奖,30多篇论文在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10余项科研成果在总部获奖,20多项科研成果被运用于部队训练与作战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