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松绑+监管趋紧:倒逼银行业加快转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1 06:25 来源: 金融时报李岚
业内专家认为,破解当前银行再融资困境,并不意味着限制商业银行的再融资行为,其真正含义在于提高银行资本管理水平,这是银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银行不应单纯地为监管达标而去进行再融资。银行要真正增强抵御风险和盈利的能力,必须不断增强资本管理水平。事实上,越来越紧的资本约束之下,银行已经难以再一味地靠规模扩张及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取胜。尽快调整业务模式,大力发展风险权重较低、资本占用较少、综合回报较高的业务已是刻不容缓。
记者李岚从三年来首度降息到扩大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上下浮动区间;从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实施期限的一再推迟到一槌定音,随着管理层对中国经济局势判断的明朗化,银行业的转型也被“逼”到了无法拖延的地步。
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的数据,再度为实体经济走缓、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增添了依据。数据显示,5月份CPI同比上涨3%,创下了近两年新低;PPI则同比增速创30个月新低;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大幅下降至50.4,跌至经济收缩区边缘。
如果说,经得起经济周期风险考验的银行是一家好银行,那么,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仍能保持较好盈利水平的银行才是真正的商业银行———这句话如今已经从一种共识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挑战。
风险加剧:银行高利润成“易碎品”
6月8日起,我国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下调0.25个百分点。作为三年来首次降息,此举被市场解读为:国家宏观调控从控通胀转向保增长,而原因则是基于对经济增长下滑的担忧加重。
而在实体经济部门利润水平下降且前景堪忧的背景下,银行业的高利润水平一度广遭质疑。不过,抛开行业垄断、利差保护以及乱收费等问题,仅就当前的利润水平来说,面对经济周期风险考验,银行业真的可以高枕无忧吗?
事实上,实体经济需求不足、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已经在银行信贷增速的持续疲弱和不良贷款有所抬头上反映出来。央行数据显示,4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818亿元,同比少增612亿元。市场预计,5月新增贷款仍不会有大幅回升。而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382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0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银行经营对风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风险成本较低已经成为近年来银行高利润的关键因素。特别是过去几年,随着大规模坏账的剥离以及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银行业资产质量得到了彻底的改观。从2003年到2011年,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从24406亿元减少到4279亿元;不良率由17.8%降低至1%,其中,损失率则从5.4%下降至0.2%。
尽管如此,由于当前我国处于经济波动时期,经济环境存在重大不确定因素,而银行风险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实体经济层面的减速终究会传递到银行部门并反映为不良贷款的增加,并侵蚀银行的利润。
数据显示,到2011年底,我国银行业拨备覆盖率为278.5%,占全部贷款比重为2.1%。出于审慎考虑,根据银监会要求,银行业拨备计提不得低于贷款余额的2.5%。然而,业内专家表示,即便如此,在经济持续衰退的压力下,一旦未来的实际损失率超过2.5%,银行现有的高利润就无法维持。
有专家测算,如果按2011年底银行业54.79万亿元贷款余额来计算,贷款损失率每上升一个点,银行的风险成本就会增加5479亿元。这意味着,在贷款实际损失率达到4.1%时,银行的净利润就基本降低为零,如果超过此水平以上,将会出现亏损,并冲减资本金。而从过去10年数据看,这并非耸人听闻。
“紧”约束:挑战资本管理水平
相对于未来难以准确评估的风险,银行眼下的高额利润更像是一件易碎品。这种情况下,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成为必然。
就在降息的当天,6月8日,银监会正式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并将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尽管考虑到当前实际情况,推迟了资本新规的实施时间,从而给了银行业“喘息”的机会,但从中长期来看,无论是风险权重计算方法,还是新资本协议实施,对银行的资本要求日趋严格将是毋庸置疑的。
事实上,为了防范风险,此前监管机构已经采取了逆周期调节手段,在实际不良率较低的情况下有意识加大银行拨备计提的力度。而为了达到资本监管要求,近年来商业银行一再掀起再融资潮。为补充资本金,去年仅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就通过发行次级债券的方式共募资2360亿元。
进入2012年,虽然商业银行再融资压力有所减轻,但随着新资本监管标准实施的临近,部分银行仍将存在再融资压力。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来说,保持合理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显然至关重要。
然而,近年来,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是:银行业一直徘徊在这样一个怪圈中:一面是实现了高额盈利,一面又不断进行再融资以弥补资金缺口。究其原因,由于银行主要的盈利来源于息差收入,这种过度依赖贷款规模扩张的单一经营模式导致了资本消耗过快;而为保证盈利的持续增长,银行又不得不通过频繁的再融资补充资本。
这实际上反映了我国银行业资本消耗过快而内生资本补充能力较低的现象。有业内专家认为,破解当前银行再融资困境,并不意味着限制商业银行的再融资行为,其真正含义在于提高银行资本管理水平,这是银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2012年一季度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已达到12.7%,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10.3%,均高于新资本协议的要求。
不过,业内专家认为,银行不应单纯地为监管达标而去进行再融资。银行要真正增强抵御风险和盈利的能力,必须不断增强资本管理水平。事实上,越来越紧的资本约束之下,银行已经难以再一味地靠规模扩张及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取胜。尽快调整业务模式,大力发展风险权重较低、资本占用较少、综合回报较高的业务已是刻不容缓。
利率市场化起航:转型迫在眉睫
如果说监管趋严给银行业带来的挑战还在不远处招手,那么,面对与降息同时而来的利率市场化启航,银行则只能迎战不能后退。
被视为对经济“利好”的降息,却给银行业带来了不小压力。降息并允许利率浮动空间扩大,将使商业银行净息差显著收窄,从而对银行业利润增长构成拖累,并加剧未来银行业竞争,使银行面临信贷结构调整、业务转型等压力。这一市场认知,成为当日银行股跳水的最大的“利空”因素。
而作为对利率市场化“松绑”的回应,6月8日当天,各大银行上演了戏剧化的一幕:工、农、中、建、交五大行一年期存款全部按照1.1倍的上限上调至3.5%,使之恢复到降息之前。
事实上,目前存款流失严重,已成为各大银行最头疼的事。业内人士分析,目前信贷市场不旺来自供给的约束———在4月存款减少的大背景下,75%的存贷比约束限制了银行放贷,直接导致银行新增贷款减少。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银行业的货币机制是贷款创造存款,随着贷款减速,存款减速会更快。
尤其在资本约束不断强化的背景下,银行筹资难度也越来越大,资本损耗型的规模扩张将难以为继;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必然导致市场竞争升级———无论从哪方面看,都迫使银行业不得不加速盈利模式的转型。而进一步优化收入结构,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无疑是银行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有数据表明,2011年底,全部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已达到19.3%,较前几年已有了显著提高,但发展极不平衡。目前,中间业务收入主要集中在几家大银行,多数中小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都在10%甚至5%以下。
由于目前中间业务规范和完善工作才刚刚起步,要真正实现转型,银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存款利率彻底市场化非常艰难,但显然,银行业必须知难而进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