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东莞的阵痛:转得好是经验转不好是教训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2 00:04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转得好这里是经验,转不好这里是教训

  东莞的阵痛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邹锡兰 谈佳隆|东莞报道

  “低不成高不就,那你就没路可走。”

  “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你的产业层次、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的协调性都要更强。”

  “以前我们把很多后置的事情拿到前置去,变成时间很长。现在注册一家公司,只要名字不重复,就可以很快地登记完。”——东莞市市委书记徐建华

  今年4月,一则消息让闻名世界的“制造之都”东莞陷入前所未有的尴尬。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东莞GDP同比增长1.3%,全广东省垫底。更让人揪心的是,东莞人均GDP从2011年的7.2万元滑落到了5.47万元。

  这让东莞深切地感受到了内外交困的严寒。这个城市正在经受着转型期的痛苦与煎熬,这过程也许会很漫长。

  主政者徐建华最直接地感受着这一切。2011年末调任东莞市委书记前,徐建华在粤北韶关工作近30年。那时整个国家以制造业推动经济发展,迎来了改革开放后发展最迅猛的时期。东莞18%的GDP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年均速度,成为这一时期最耀眼的明星,也最集中地形成了最明显的弊端:粗放、无序、低端。

  30年后,这些问题全部摆在徐建华面前。他被赋予重任,也被寄予厚望。但这更像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他的起点很高,但显然,期望和难度都更高。

  转得好这里是经验,转不好这里是教训。5月中旬,徐建华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的采访,讲述了他与这座城市的理想与现实。

  吃光政策红利

  带领一个经济明星城市实现高水平崛起,徐建华感觉任务艰巨。“不是未发展地区或欠发展地区的崛起,解决量大量少的问题,而是在一个较高的台阶上实现崛起,要求很高。”

  实现高水平崛起,这是两年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东莞提出的要求。那时,东莞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继续下行,结构性矛盾突出,已经显现出后劲不足等问题,他寄望东莞加快转型升级,做广东科学发展的雄鹰,继续领跑广东30年。

  后来,东莞力图实现“高水平崛起”这一政治构想正滥觞于此。当然,这也是徐建华与这座城市的理想。

  在徐建华看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嘱咐东莞要实现“高水平崛起”有两层内涵,一方面,要求东莞在比较高的水平上崛起;另一方面,东莞的崛起还不能以初级传统的方式,崛起的质量要高。

  “大家一起跑步,你从13秒进到11秒,是一个跨越性崛起,但从11秒进一步缩短时间,难度就大,在一个比较高的台阶,对崛起的艰巨性和困难要有足够的考虑,”徐建华说,“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崛起,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你的产业层次、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的协调性都要更强。”

  在东莞,越来越多的官员已经感觉到形势逼人,他们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不管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这条路都走不下去了”。

  “打开大门以后大量承接产业转移,第一波港澳产业转移,第二波台湾,之后到日韩。于是,全国各地的求职人员都涌到这里来。作为改革排头兵的广东政策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前还比较明显。”徐建华说。

  然而,世易时移,伴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国家大开发格局的形成,中央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陆续颁布,使得给予广东政策的优势在弱化,原有的地理优势、劳动力优势也正在逐步丧失。

  “低不成高不就”的尴尬

  东莞制造一个普通的皮箱,成本是9美元,卖给香港商人是10美元,香港商人卖给沃尔玛是20美元,而沃尔玛在美国超市上的定价是40美元,在整个利益链条中,最重要的生产厂家只拿到了最低的1美元利润。这就是东莞模式。

  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时,东莞依然依赖原有模式并已形成了路径依赖。这被徐建华称为:“低不成高不就,那你就没路可走。”

  一方面,东莞面临着“低不成”。徐建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后,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低端我们甚至搞不过越南了。”

  另一方面,东莞又“高不就”。“广东的现代产业体系或者先进制造业,如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我们都没有分得一杯羹。这些都是产业链条比较长,且产业综合竞争力比较强的先进制造业,我们发展不了。”徐建华不无遗憾。

  有统计显示,2008—2011年,东莞超千万美元项目330宗,比广州少355宗,比深圳少269宗;超千万美元项目平均投资规模3017万美元,深圳、佛山、广州、惠州分别是东莞的2.2倍、1.8倍、1.7倍、1.4倍。

  在此背景之下,东莞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提出了“三重建设”,即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发展平台、重大科技专项,并配套出台了“三重”目标管理责任制,拟将全市116个重大项目、20个重大产业集聚区、33个重大科技专项纳入其中。

  在徐建华看来,东莞的企业是“满天星斗,缺乏明月”,要通过“三重”搞一些骨干项目,撑起一片天。未来5年,东莞的目标是:引进内资项目3000宗,协议引进内资2000亿元。

  “六个东莞”破解困局

  为了实现转型升级与高水平崛起,徐建华等人提出了“六个东莞”建设。

  “通过‘六个东莞’来营造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徐建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所谓“六个东莞”,指的是平安东莞、法治东莞、信用东莞、效率东莞、活力东莞、开放东莞。

  事实上,相当长时间以来,由于外来人口涌入东莞,给当地社会治安造成不稳定因素。金融危机之后,由于不少企业选择了跑路,给外界留下东莞缺乏安全和诚信的城市。东莞市委市政府希望通过“六个东莞”依靠政府强力推动这方面的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效率东莞”是东莞市政府给自己所提出的牵头“项目”。东莞市常务副市长梁国英披露的一个例子可以佐证。

  东莞要引入一个1.2亿美元的项目,对方要求20天完成审批流程。梁国英和市发改局负责人向广东省发改委寻求支持,省发改委一位副主任召集相关人员,要求尽快解决环评、土地规划、节能评估等手续。结果,不到一个星期就与相关部门达成协议,广东省发改委提前对项目进行公示,很快环批报告也出来了。梁国英核计,报批手续总共只用了19天,企业最后留在东莞市的厚街镇。

  “我们提出了限时办结制,对每一项行政许可,各个部门要承诺什么时间完成,我们现在为了要快,把商事登记和企业的行政许可分开,登记一个公司可以很快,以前我们把它们捆在一起,把很多后置的事情拿到前置去,变成时间很长,现在注册一家公司,只要名字不重复,就可以很快地登记完。”徐建华说。

  他立志要努力使东莞率先形成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制度框架。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