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移植诚信(法眼)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2 03:1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移植诚信(法眼)

  【新闻背景】

  《广州日报》消息,在广州南岸路有一个报刊亭,经常无人看管,摊主为方便街坊购报,特设木箱让顾客自觉投币。难得的是,多年来顾客都十分自觉,极少发生不投币的情况。经记者观察,半小时内先后6名买报的顾客都自觉投了钱。73岁的摊主欧祥妹婆婆说,“诚信值千金,绝大多数顾客都会自觉,买卖全凭良心。”对于个别不自觉投币的人,她说,“我也知道有些人不给钱,我也不会骂,人在做天在看。”

  在“无人售报亭”曝出之前,“无人售菜摊”的成功,已经令人甘之如饴,大兴咏叹之风。对于这些赞美,我们习惯性地保持谨慎乐观。谨慎是必要的,但是谨慎必须立足于精细观察而非某种高贵偏见。

  以广州的无人售报亭为例,欧祥妹婆婆抱着“人在做天在看”的宗教情怀经营报摊。街坊们没有让她失望,得以糊口。这个案例中,诚信起了作用,但诚信得以发挥作用的条件似乎苛刻:“小买卖”、“街坊生意”、“老婆婆”。这些关键词似乎暗示:换一个环境,甚至改动一个变量,结果就会截然不同。

  的确,倘若这里做的是金银首饰生意、摊点摆在火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又或经营生意的是一位恶汉或奸商,那么,买卖双方对诚信似乎都无可期待,没人强买强卖便欢天喜地了。这样的经验性认识很容易得出似是而非的推断:欧婆婆无人售报亭的价值有限。究竟价值几何,待笔者对无人售报亭报道中的三个关键词作深入解读后,再下结论也不迟。

  小买卖

  欧婆婆经营的是报刊,统一发行,明码标价,无缺斤少两嫌疑,无假冒伪劣可能,无讨价还价空间,是地地道道的“小买卖”。在政治经济学中,“小买卖”除了商品的“小”外,还有另一层含义,即商品或服务本身足以让买卖双方对其价值达成共识。而促成共识需要人为的努力,倘若真的能有足够的信用让买卖双方就商品价值达成共识,金银首饰生意乃至公共服务未必不能做到能无人贩售。

  有人会质疑,贵重物品易让人产生贪利冲动,如此一来,诚信便与廉价挂上钩。其实这个前提很成问题,要知道,贵重的物品在产生贪利冲动的同时,也会让人产生对惩罚的恐惧。廉价的物品则不然,因为其惩罚的后果很小,所以贪小便宜才是常态。两者相较,小买卖交易中的诚信一样货真价实。

  街坊生意

  生意中的“街坊”情境,实则就是熟人圈子。很多人认为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更易在熟悉的小圈子里起作用。其实,熟悉与陌生都是理想型的概念。而且,熟人之间的道德往往是一种私德,道德律令通过人际关系的亲密外化(蜕化)为一种行为习惯,从而高度依赖于对象和环境。

  这样的道德存在形态未必就契合当下的生活,因为不道德也依赖习惯。丈夫打老婆,便是发生在熟悉的人之间的,而从第一次下手便可能成为一辈子的习性。但街坊生意给我们的真正启示恰恰就在这里:再高明的道德律令也得外化成为习惯,因为习惯减少了判断的成本,让普通人的行为有模有样,而不必每次都作天人交战般的内心挣扎。

  老婆婆

  无固定退休金的73岁的欧婆婆善良柔弱得让人不忍欺负,这里的不忍不必作怜悯考虑,只是意味着买者更关注于商品本身。店大欺客,是因为它们在商品之外设置了重重迷障,让买者要么接受,要么走开。所以,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人,恃强还是守弱,只能表明其对诚信投入程度的差异。

  即使作怜悯考虑,也不足以让诚信贬值。诚信本不是一种原生性价值,它建立于此种或彼种更为基础的价值之上。而宗教情怀或人道精神包孕的这些价值所结出的果实显然比功利主义内核的长生果更为滋补。重要的是,当道德律令蜕化成为习惯后,不时的进补能温养好的习惯使之不易变质。

  在申明了三个关键词的确切含义后,我们应该相信,欧婆婆无人售报亭自然生成也许还无法开成“诚信连锁”,但绝不是一个诚信孤本,无疑可以移植、嫁接乃至转基因。无人售报亭的经验不仅能让商品交易更加畅快,还能够让事情变得明白简单,让握有资源的人谦弱,让良好的行为成为习惯,并由宗教般的热忱滋养习惯。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