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记者眼中“不一样”的南水北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2 14:54 来源: 中国经济网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2日讯(记者 武晓娟)6月7日下午,河南日报农村版主任记者赵川做客中国经济网,介绍了她所了解的南水北调工程情况,包括移民新村现状、移民干部的工作状态、南水北调的水质保护及发生在移民身上的感人事迹等。
河南日报农村版主任记者赵川做客中国经济网。
移民新村桂树“结亲”
5月7日上午,网络媒体走转改河南行报道组来到丹阳移民新村,门口的桂花树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
丹阳移民新村有一些桂树枝繁叶茂、非常漂亮。据赵川介绍,这些桂树载于第二批移民搬迁完之后。在移民入住新家后的第一个春节,南阳市老家的亲人们就给每一个村送一棵桂花树。
送桂树是因为“一来希望安置地的县和我们南阳老家结为‘亲家’;二来希望我们的移民群众在新家扎下根”,她解释道。
移民干部的“白加黑”与“夜总会”
“我没有到淅川之前,对基层、尤其是村镇干部的印象不是太好。但来了以后,发现移民干部工作状态是‘5+2’,周一到周五加周六周日;‘白加黑’,脸黑了、头发白了;‘夜总会’,就是晚上十点钟回来之后还要再开会汇报工作情况”。赵川谈到。
据她介绍,自移民工作启动以来,大多数的移民干部都是没有节假日的,他们多数一心扑在南水北调的移民工作上。甚至有移民干部说,“他现在给家里增添负担了,是老婆养他了,不是他养老婆了”。
怎么保证水质是可以安全饮用的
“河南在这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说周围库区的一些造纸厂,凡是对水质有污染的全部关、停、闭、转,从源头上保护水质,企业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牺牲。”赵川说道。
据她了解,现在淅川渠首已成为中原经济区的一部分——渠首生态区。当地已有多种措施从源头上保护水质,诸如种树木、养净化水质的草,还有在水里养一种专门吃微生物的鱼——清道夫。这个鱼长得非常慢,不像其他鱼能很快见效益。另外,所有的渠从淅川到北京都是硬化的,两岸有10米到100米的绿化带,不可以建别的工程。
深掩思乡情移民舍小家顾大家
王老师与同学们依依惜别。
现在的移民政策特别人性化,但对移民来说,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那个地方,情感上难以割舍。但是这些移民知道这是国家工程,要“舍小家顾大家”。据赵川介绍,一些老人都七、八十岁了,在这里住了一辈子,我问他们“有什么要求吗?”他们说什么要求都没有,到喝上水时对我们说声“谢谢”就很满足了。
据她讲述,一些小学生从记事起就知道南水北调,知道有一天要拆迁。但在去年儿童节时,他们真正要和生活的故土告别时,和自己的老师分别时,一个个泣不成声,哭喊着,“老师您别走,您走了谁给我们上课”,场面感人,令人动容。
从2009年以来,赵川就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河南南阳的淅川县采访南水北调工程,三年多的时间,她跑遍了河南省208个移民村,并和移民干部及移民群众吃住在一起,写出了30多万字的移民报道。她对移民和移民工作有深刻的了解,由于成天在淅川报道,人们叫她“赵淅川”。她的讲述也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不一样的南水北调。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