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超对接”需要遵循自发秩序逻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3 08:2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近日,原本为河北省“农超对接”的重点地区石家庄藁城市的很多农业合作社已经停止了“农超对接”,其原因是“当地种植户并没有从农超对接中获益”。
“农超对接”就是让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直接供应农副产品的流通方式。它被认为有两大好处,一个是节省中间环节交易费用,传统的小农分散性农业的流通方式大致是:菜农→批发市场→批发商→本地市场→供应商五个环节。每个环节或者压制菜农利润,要不就加价转嫁给最终消费者,而“农超对接”被认为是剥离中间环节,利于农民和消费者,甚至兼有“遏制通胀”的功能;还有一个好处是“解决卖菜难”问题,经常有农户传出“菜烂在田里”的悲痛,“农超对接”类似于某种订单农业,相当于“倒推出需求”,销售是不愁了。
但是,很少有人思索到“农超对接”里面的博弈关系,蛋糕做大了,不一定带来和谐。“农超对接”可以解决一些“卖菜难”问题,但“卖菜难”的含义不是仅仅能将菜卖出去,而是在“农户得到一个合适的利润”前提下将菜顺畅地卖出去。如果超市方面通过压制农户的利润方式来实现“农超对接”,那么农户肯定不乐意。所以,“农超对接”本质上是如何寻找各方最优的均衡解。石家庄藁城市的农业合作社退出“农超对接”说明了他们不认同目前的博弈情境和结果。
一些政府官员之所以力推“农超对接”是因为他们看到欧美和日本的农业流通情况:欧美的“农超对接”销售占总的农产品流通80%,日本也有72%。而中国据说只有17%左右。在他们的逻辑里面,只要通过“辨识差距、复制做法、大力推进”就可以达到“殊途同归”。他们忘记了这其实是一个“自发秩序生长”的过程。
欧美的农业结构跟亚洲农业完全不同,美国是“农场主经济”,强调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农场主不仅生产规模大,而且有足够的“农业剩余”涉足流通行业,即农场主经济很容易完成“生产、加工、流通”的整体链条,他们经常直接面对全国性的大批发商,甚至自己创立大型农业超市。日本尽管也是典型的亚洲小农户农业,一开始也无足够的农业剩余来延伸到流通环节,但在长期博弈中以自发结社形式成立农协,小农剩余“汇集”为集体剩余,或延伸到流通领域,更多是形成“冷藏社团”来和流通商进行谈判,“冷藏社团”相当于一种“存粮威胁”,如经销商不同意农协的价格,农协就不卖给他,农协“耗得起”。即农协可通过提高垄断程度反过来“生产压迫渠道”。
而中国既不是“农场主经济”也没有大型的自发结社,中国不允许存在区域性和全国性的大结社,只存在分散农户形成以小型生产基地为基础的小集体农村合作社。他们没有能力得到足够的农业剩余,延伸至流通领域,形成自己的“超市接口”。
“小型联合”的后果是方方面面的,由于“小”,农户迫切需要资金的快速周转,不喜欢资金有较长的沉淀期,而博弈对手超市则“预收后付制”,然后根据销售表现,来选择对应的结账比例和模式,这让小农户集合体非常“难堪的”。石家庄藁城市农户最大的抱怨是超市的账期和结算。相反,日本以农户大结社的农协则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当然,中国的超市也有抱怨,因为是小农户生产,产量有限,标准不统一。而超市采购最重要的是通过规模效应和统一标准来降低整体性采购成本,所以超市就要给小农户们一个比较低的“抑价”来弥补“农超对接”因非标准化而耗费的成本。
我们认为,只有遵循动态博弈的一般规律,让自发秩序生长,让农户能够更大程度联合,让农户联合体也有能力办超市,让农户在所谓的“重复建设超市”下同那些城市超市形成可置信的竞争关系,让农户在动态博弈中形成稳固的谈判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农超对接”,这是一个急不得的过程,它唯一需要的是给农户合法结社和社会合法结社以更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