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海康:科技创新分享产业盛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4 00:59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本报记者孙智见习记者程景亮

  6月3日14时,北京。

  改签到最早一班北京飞往沈阳的航班后,辽宁中海康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康")董事长黄海放心了,这样他可以在次日10时前拿到沈阳研发基地一批新项目的数据。

  虽然已离开研发一线多年,但黄海的实验室情结依然浓厚。

  6月4日11时,沈阳。

  得到数据一小时后,黄海已经在沈阳通往本溪的高速路上,中海康位于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下简称"本溪药都")的新厂区建设已进入收官阶段。

  北京、沈阳、本溪,这3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城市,4年来,黄海已经无法记清跑了多少个来回,在友人和同行眼中这个已经很成功的企业家也许不必这样劳碌。

  位于北京的集团总部、位于沈阳的研发基地、位于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新厂区建设,是黄海二次创业的支点所在。

  黄海说,这种在路上的感觉总是让他激情满怀。

  科技创新开辟行业蓝海

  "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从医药大国走向医药强国的关键举措,也是企业跻身行业牛耳的内生动力。"黄海深谙科技创新对一家科技型民营医药企业的重要性。

  调查显示,我国医药产业工业产值一直以20%以上的复合增速高速增长,远高于5%的世界平均水平,已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但我国化学、生物制剂普遍以仿制为主,出口产品也多为低附加值的原料药。

  "一直在模仿,从来未超越"虽是坊间的笑谈,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下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尴尬。

  正基于此种缘由,2008年黄海创办辽宁中海康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入驻本溪药都之初,就将"创新求实"立为企业发展的"宪法"。

  本溪药都是辽宁举全省之力,依托辽宁东部地区资源优势、沈阳生物医药产业研发优势以及本溪现有的产业基础,发展医药产业种植、制药、研发和配套服务的核心区,是辽宁省推进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支点。

  按照黄海此前的企业发展规划,中海康在本溪药都新厂区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冻干粉针剂(含脂质体靶向药物)3000万支,小容量注射剂(含脂质体靶向药物)1亿支,肿瘤药物500万支。未来5年内,中海康将实现开发30个新药品种,建成东北地区最大的缓控释注射剂中试及放大生产平台,打造自主开发的产品,搭建从科研开发到小试、中试及放大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条,完成产值100亿元,实现利税17亿元。

  黄海的雄心壮志源于政策的强力支撑。

  新近出台的《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重点支持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创新药物研发,尤其是基于新靶标或多靶标的药物、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和化合物改构药物的研究。此外,还将力求在药物缓控释技术上有所突破,研发具有新剂型、新释药系统的创新品种,提高用药安全性、有效性。

  中海康一直以药品生产、医药技术研制开发、转让及医药技术咨询、服务、药品生产为宗旨,定位于高端药品的剂型创新,医药新技术新产品的打造与开发,以研究开发高端产品为目标。中海康的发展思路正顺应了产业规划的发展方向,距离将梦想变成现实,黄海渐行渐近。

  截至目前,中海康已完成申报产品32项(均为技术服务);自有产品22项,其中自主研发的前列地尔注射液(脂微球)(国药准字H20093174、国药准字H20093175),已成功运作上市,第一年即实现销售收入近1亿元,并于2010年以6900万元实现技术转让,首创辽宁省药品技术交易额新高。

  此外,中海康还已申请25项专利,获得国家级、省级项目基金11项,其中国家级火炬项目2项,"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2项,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项,申请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项,并获评省级科技进步奖。

  资本青睐难解发展之虞

  现在,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向中海康抛出橄榄枝,中海康俨然成了投资者眼中的"黑马王子"。

  其中一个原因是,"十二五"期间,在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医药行业会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时期,行业快速提升的市场空间,使该行业面临重要的投资机会,尤其是中海康这样的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

  《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未来五年医药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目标分别为20%和16%;基本药物生产前二十位企业要占到80%以上市场份额;原创药物达到30个以上。

  不过,面对资本市场频频送上门来的"秋波",黄海却十分纠结,自有资金虽基本可以支撑中海康这样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但如果有投资的中海康无疑会跑得更快。

  目前,详细计算一只新药从研发至上市的成本是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情,但研发成本不断攀高却是业内的共识。尤其是2007年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施行后,我国的新药研发成本大大提高。

  有关调查显示,以Ⅰ类新药为例,研究周期需要8-12年,研究经费需要1-3亿元人民币,新药的临床研究、上市后的市场推广还需要1到2亿元。在中国,成功开发一个创新药,需要2-5亿元人民币的投入。

  对于中海康而言,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是企业坚持科技创新的源动力。现阶段,除去已经进入市场推广的新药项目,中海康还有30余个科研项目正处于研发实验阶段,每个项目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2008年,辽宁颁布实施了《辽宁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和省政府28号文件,在财税支持、金融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和权益保护等方面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本溪药都也在土地、财税、注册登记等方面给予企业政策扶持。

  但现实是,横挡在民企面前的壁垒依然牢不可破。

  由于无法提供有效、足额的担保物或担保人,以及企业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种所占比例较高,可作为抵押品的不动产比例较低,中海康一类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依然面临融资渠道不畅,企业长期得不到金融支持,有潜力的项目开发滞后、科技创新缺乏资金支持等难题。

  分析人士称,没有投资的中小型制药企业很难生存,但资本的注入又是多元乃至无序的。追逐效益、快速回报是资本的本性,这其中就蕴含了对产业健康发展秩序的破坏,和对药品质量安全的隐患。

  "盲目引进资本无异于饮鸩止渴。"相比资本有可能带给企业的快速发展,黄海更关注资本的背景,是否有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正是基于对产业的责任感,和资本结构变化有可能导致企业偏离科技创新、自主研发发展路径的担忧,让一向"不走寻常路"的黄海拒绝了众多投资机构的"爱慕",选择了保守的融资渠道,即便这样的选择却也并非坦途。

  坚守本色不问未来几何

  "坚持创新求实,不问是非纷扰",是黄海给自己也是给中海康确立的道德准则。

  医药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代表了科技创新方向,也代表了产业发展方向,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畅销书《财富第五波》中预言,健康产业将是继个人计算机和网络产业之后,引发全球财富第五波浪潮的明星产业。

  现实却恰恰相反,高风险、高投入之下,科技创新型企业却未必能获得与其相匹配的高回报,有的甚至夭折于襁褓之中。

  据中国医药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医药产业实现产值7146亿元,同比增长27.9%,利润增速回落7.1%,利润率约为8.8%,全行业获利比上年同期减少42.5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低水平重复防制,缺乏创新动力是销售增长和利润增幅下降严重不匹配的根源。政策的不确定性、市场机制不健全、行业运行系统不完善等因素制约了企业创新动力。此外,原料、辅料、包装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等不断上涨,招标价格过低,新药审批难以把握,难进医保目录等因素都是套在高科技医药企业脖子上的枷锁。

  但在黄海看来,即便当下中国医药产业面临着来自不同层面的障碍,未来随着老龄化、城镇化以及全民医保不断扩容升级,以及国家对医药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的增强,医药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创新型、研发型医药企业也必将在这场盛宴中分得大蛋糕。

  "那都是我们员工亲自培育、栽种的树种",每每提及已颇具规模的厂区园林绿化,黄海总是笑言,"自己人动手,省了不少钱"。

  显然,黄海在意的并不是这些小树带来的"经济效益"。中海康对于早已过不惑之年的黄海而言,只是满足一个男人"想做点实事"的精神诉求。

  从科研院所的实验室走向市场,黄海的身份在变,但奔走在推动中国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路径的脚步却从未停歇。谈及未来,黄海坚信,伴随国家政策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深入,中国医药产业将不断加速产业升级,将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引擎,实现从医药大国到医药强国的蜕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