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转化成本太高,秸秆仍“一烧了之” 综合利用研发成功,济南企业不“感冒”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5 03:59 来源: 济南时报每到夏收季节,不少村民会直接烧掉秸秆
卞思杰 摄
眼下,山东省菏泽市农村的多个秸秆收集站交易活跃。随着生物质发电、沼气站等对秸秆需求的增长,秸秆等可再生资源走俏菏泽乡村,目前菏泽地区秸秆回收价达每吨600元左右。 资料图片□统筹:李松 采写:本报记者 苏冉 实习生 石晓丹
又到麦收季节,国内多个
城市再受“狼烟”所困。
这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了。秸秆焚烧年年禁,但每到此时,很多地方依然是“狼烟”四起。
秸秆难道就没有其他更好的处理办法吗?秸秆可以直接还田,还可以用来发电、取暖,甚至可以做成木门和各类型材等。但现实是,秸秆收集、运输成本高,产业化投入大产出小、补贴力度不够,受这些因素限制,每种方式在推广过程中都遇到了很多困难。
一个典型案例是,多年前,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的一个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获得了业界好评,相关技术还曾获国际大奖,被认为是解决秸秆利用难的最好途径。然而,该项目最终没能落户济南,而是远赴日照扎根。
秸秆利用价值不低 可惜仍被“一烧了之”
回收成本太高,烧秸秆仍屡禁不止
据报道,近日由于苏北地区大面积焚烧秸秆,造成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区都出现了重污染情况,形成“污染地图”。其中,上海空气污染指数一度超标近2倍,南京市环保部门发布了环境监测快报,建议市民关闭门窗、减少外出,同时开始排查全市的秸秆焚烧情况。有专家表示,由于长江中下游的农作物会比北方农作物提早半个月左右收割,未来10多天可能还会出现大规模秸秆焚烧问题。
不只在苏北地区,记者日前在商河县某乡镇采访时看到,在通往村庄的小路上能看到一些秸秆燃烧形成的黑灰,当地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尽管他们下发了禁止焚烧秸秆的文件,但还是有人偷偷烧。
“不烧怎么办,总不能留在地里不管吧,马上要种玉米了,只能烧掉。”一村民告诉记者,他们村有300多户,约有八九百亩耕地。每到夏收季节,村民都会直接烧掉秸秆。
采访中不少村民表示,他们也知道焚烧秸秆有不好之处,如带来火灾隐患、空气污染,过量的草木灰也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土地肥力。“最好的方法是把秸秆埋在地里,让其腐烂,但等不起,我们需要继续种植下一季的庄稼”。
接受采访时,山东省农业厅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农民之所以选择焚烧而不是将秸秆收集起来出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秸秆回收成本太高。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秸秆每吨收购价在300元左右,但人工费差不多就要占去一大半。由于秸秆重量轻、体积大,一个小型卡车一次也就只能拉两吨,但收集两吨秸秆却不容易,四五个劳动力要一天时间。如果每个劳动力每天按60元计算,一天劳力支出就得近300元。再加上车辆油费等其他费用,即使一吨秸秆卖到400元,农民也觉得不划算。
还田、燃气,利用推广有“瓶颈”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秸秆可以还田做肥料,或是通过直燃、气化等方式发电,还可制备成高品质液体燃料替代柴油。无论民用还是工业应用,秸秆都有相当大的利用价值。但是,受秸秆收集、运输成本高,产业化投入大产出小、补贴力度不够等各种因素限制,每种秸秆利用方式在推广过程中都遇到了很多困难和瓶颈。
据介绍,目前机械化秸秆还田已不存在技术障碍,但推广起来面临成本难题。比如,秸秆还田需要收割机加载粉碎装置,而这需要三四千元的购置成本,此外,收割机作业时,耗油等成本更高,这让农民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张晓东介绍,很多农民反映用秸秆燃气烧水做饭时火总是不太旺,获知这一情况后,能源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检查发现,秸秆气化后产生的燃气热值比较低,“烧水还可以,如果用来炒菜,火显得就不太旺”。因为燃气中氮含量非常高,这就使得燃气的热值很低。
省农业厅生态农业处一位负责人表示,秸秆气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不易分解的焦油,焦油无法回收且造成了二次污染,长期使用也会淤塞秸秆燃气管道,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他表示,农业部门现在还是鼓励农民使用秸秆燃气烧火做饭的,但每个申请建站的项目必须解决焦油问题,否则不予立项,也拿不到补贴。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相关负责人孙容峰也表示,农村仅购置一套秸秆气化设备、搭建一个厂房就需要几十万元,与天然气等相比,经济效益并不好。
秸秆发电成本太高,未实现产业化
秸秆发电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有业内人士表示,秸秆发电厂的日子都不好过。采访中,山东京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秸秆发电并不是很理想,“考虑到社会责任,我们才一直坚持”。据了解,山东京能有两台12MW燃烧棉花秸秆的生物质发电机组,年上网电量达1.2亿度,两台机组分别于2008年6月和9月投产,当时项目总投资为2.59亿元,但投产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企业累计亏损超过2500万元,2009年实际亏损1841万元。“已经有些吃不消了,但也没有其他好办法”。
谈及亏损原因,该人士表示,原材料缺口大、运输成本高等都给秸秆发电带来了阻碍。他告诉记者,经过测算,一个生物质发电站一年约用秸秆20万吨,相当于一个产粮大县1/4的秸秆量,把散落在千家万户的秸秆收集起来,回收成本较高。
“运输成本太高。”有业内人士表示,秸秆运输也是难题。由于秸秆质量轻、体积大,导致运输车辆经常超宽超高,运输一趟“惊险”万分,经常被公路收费站罚两次钱,另外针对秸秆运输也没开辟“绿色通道”,过桥、过路费是一块不小的费用。
“其他的秸秆利用项目都不是特别理想。”该人士介绍称,2007年前后历下区曾推广示范过秸秆气化发电项目,但至今未实现产业化,“技术不是十分成熟,秸秆燃烧的热量不均匀,产能受到限制。”
另据了解,济南也出现过秸秆造蜂窝煤、秸秆制作家具等,但因成本太高、市场不认可等原因,最终都逐渐消失了。“2006年济南涌现出不少秸秆综合利用的企业,但能够进一步推广普及的几乎没有。”提到原因,济南市农业局人士直言,秸秆的综合利用只靠企业的努力远远不够,还得靠科研机构的技术攻坚和政府的支持。
在黄河北岸,村民将麦秸收集再利用。
记者王锋 摄
“最优项目”离开济南落户日照
在秸秆单项应用暴露出诸多问题后,全国各大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始研发秸秆综合应用项目。早在2006年,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就研发出了分布式气化技术,经过初试成功后,获得了国家科技部“863”科研配套示范工程立项,并在国际上获得了相关大奖,在业界也被视为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的最先进方法。
然而,这个项目因为种种原因至今没有产业化,且没能在济南落户,而是“远走”日照。
“最优秸秆利用项目”与济南擦肩而过
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相关负责人孙容峰告诉记者,所谓分布式气化技术,就是将秸秆及废弃物转化为不含焦油的清净燃气。结合集中供气、发电、采暖、吸收式制冷、灰渣还田等技术,通过能源和资源的梯级利用,建立基于可再生资源的区域清洁能源供应模式。“以富氧气体和水蒸气为气化介质,还可生产高品质的合成原料气,用于合成清洁的液体燃料和化工原料。该技术秸秆气化效率88.2%,发电总效率28%,分布式供能系统能源利用率大于60%,秸秆利用率指标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水平”。“没想到接下来项目产业化发展会如此艰难。”孙容峰表示,在获得国家科技立项后,他们急需找一家企业投资配套合作,但是他跑遍了济南各个区县,通过各地发改委找了几十家企业洽谈,却没有一家企业愿意出资合作。“章丘市发改委虽然表示支持,也牵线联系了辖区内一家企业合作,但后来一个政策误读导致合作‘流产’。”他介绍,当时有关部门曾下文要求济南各县区必须关停能耗超标的热电厂,而章丘正好有一家热电厂在规划关停范围内,但章丘市政府想通过换成烧生物质燃料代替煤炭的方法,保住这个热电厂。同时,省发改委要求各区县只能有一家生物质发电单位,所以只好拒绝了能源所的合作项目。“其实省发改委只是要求秸秆直燃发电厂只能有一家,对我们这种采用先进的秸秆气化技术的企业不做要求”。
落户日照,产业化仍有难题
因为时间紧迫,能源所必须尽快找到合作企业,拿到配套资金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业示范。正当他们一筹莫展之时,日照市政府伸出了橄榄枝。“当时日照对我们的项目很感兴趣,给予了很多政策支持和优惠。”孙容峰介绍,无论是项目选址还是厂房配套、相关税收等,对方都给予了政策倾斜,并积极介绍相关企业主动对接,最终日照君青能源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承诺3年注资1000万元,与能源所达成了项目合作协议。“我们其实也想回济南。”他表示,在日照需要能源所派出大量的人力物力,仅设备调试就需要十几个科研人员天天在这里蹲守,影响了其他工作。而且在日照,与省发改委等部门联系也不方便,两地跑很耽误事。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科技立项解决了,但该项目至今仍处于工业示范阶段,无法实现产业化。“全国有上百个秸秆发电项目等着国家能源局批复,但因为秸秆发电问题不少,国家发改委为避免企业一哄而上,所以都不批。其实国家是支持秸秆综合利用的,但不能轻易开这个口子,导致至今没有拿到建设立项。”孙容峰表示,他们是山东唯一一个申报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单位。
综合利用产业链亟待完善
秸秆气化项目没能落户济南,导致济南的秸秆气化炉生产厂家也在济南拿不到订单。
记者在采访济锅集团时了解到,作为生物质发电的第一个国家级示范项目——— 国能单县生物质发电示范项目的锅炉提供者,近年来济锅陆续为山东高唐、垦利、河北威县等40余家生物质发电厂研制了发电锅炉,总装机量已超过80台,占国内市场的50%以上。“但是济南没有我们的客户。”济锅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造成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济南一直推行的是秸秆气化发电技术,而他们锅炉采用的是秸秆直燃发电技术。该相关人士表示,目前直燃技术已趋于成熟,实行投产的多是采用直燃技术的发电厂,而秸秆气化技术一直处于示范阶段,在济南没有形成产业化,在全国也没能形成规模。
据悉,目前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已成熟,主要还是生产规模没跟上,不少单位仍有“多做多亏本”的包袱。“其实最关键的问题是,秸秆产业还没有形成产业链条,市场渠道不畅通。”在张晓东看来,能源研究所注重的是技术开发,项目研究成功后去找企业合作,企业建厂后秸秆的收集、运输、配送是问题,这一整套系统很不健全,只能完全靠企业自己来做,产业链太长,甚至包括技术研发、销售、售后服务等,这些工作完全靠一个企业或科研单位做难度非常大。“不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会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