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乘物游心 材质魔术的破与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6 01:19 来源: 中国经营报

  何方中

  说到非同寻常的服饰材质,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华人女星招摇于国际红毯、赖以为战衣的仙鹤装、陶瓷装?还是Nicolas Ghesquière、Viktor & Rolf、Hussein Chalayan等一贯不按牌理出牌的设计鬼才,给T台模特披上的各种“未来战士”风格面料?

  没有人可以否认材质的可塑性和承载力,尽管跟精妙的剪裁、夸张的廓形乃至令人目眩的印花相比,它总是最后一个被注目、被评论。它与款式无关,与潮流无关,却跟人的灵魂一样,是肉身不可须臾离开的那“21克重量”。

  “破”的窍诀:浩劫之后的温柔与包容

  因北京奥运“空中大脚印”名满天下的烟火艺术家蔡国强,14年前曾应三宅一生之邀,共襄一场跨界面料实验的盛举。

  1998年的场景,今天看来仍是一场前卫而过瘾的“破坏艺术”:在卡地亚基金会展览现场,63件三宅一生标志性的褶皱衣物铺覆在地排成龙形,蔡国强布好火药引信,将分量不同、色系各异的火药洒在每件衣服上。引信点燃几秒钟后,原本“不食人间烟火”的三宅一生时装已满是焦黑褐黄的斑斑印迹。三宅称这次合作“用最奇异的方法获得了不同寻常结果”,后又经由独到的印刷技术将炸痕复制到批量生产的成衣上。

  事实上在演练之初,由于服装十分易燃,“每次硝烟过后就剩不下什么了”。经过漫长试验,蔡国强终于摸透了这些聚酯纤维的脾性,当整个过程可以如愿控制,他显示出抑制不住的兴奋:“三宅一生给了我这么好的东西,供我毁坏!”台湾学者张晓虹曾评论这些衣褶上的烟火:像是结痂成疤的外伤,有一种“焚城过后,北风骤起”的气味,是世纪末情怀极为痛切的投射。

  如果说“火药衣”追求一瞬的金焰迸裂,大隐隐于巴黎右岸的独立设计师Sultan,则将特殊材质慢慢酝酿养成的过程发挥到极致。那些软与硬层次分明的触感、至少三种色阶混合的不知名新色,归功于听来颇为惊悚的尝试:用饮料或清洁剂浸泡、解构衣物。

  他的原材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布匹:瑞士军装的毛料、法国战后的棉布、英国消防队的制服布,甚至随着大型成衣厂开到印度而流转至远东的麻料……Sultan一方面忐忑不安:这些存世量有限的布匹能支撑自己固执的创作多少年?但又心存侥幸地折腾这些来之不易的老布:可口可乐会让棉布烙下像被太阳灼伤的透明淡红色,这种侵略性尤其对他胃口,之后再染别的颜色,层次便特别丰富。尔后他甚至试过漂白剂、洗洁精、厨厕洗涤剂……一次比一次更不可思议,是基因重组,更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立”的主张:经得起推敲的风格混血

  如果说“破”的刁钻古怪是男性设计师擅长之领域,那么,“立”的温柔革命则充分彰显了女性设计师的敏慧。

  Miuccia Prada有过著名论断:“对我而言,设计工作的90%来自于面料。这是倾注心血最多的地方,一旦造出我想要的物料,一个系列便大局定矣。”Prada的设计被公认为富于前瞻性,在“温故”中总是带一点“扭曲”的处理方法,是资产与无产阶级的交融——凡此种种,在材质上均有淋漓尽致的体现。

  与一般女性对手袋、珠宝的占有欲不同,Miuccia Prada嗜好收藏布料样本,遇上老牌布厂清仓或转型,往往大手笔接收这笔宝贵资产。如2003年,她便从伦敦顶级定制一条街Savile Row收购了大批来自老牌领带公司的上世纪60年代风格布样。Prada在面料方面源源不竭的灵感就在一本本“布书”的翻动间逐渐成形,其中一些实验意味极强的物料更未随时间流逝而埋没,被认为具有收藏意义:质感由平直向皱曲演变的渐变色织物,压印着轻薄透明胶片的安哥拉羊毛毛衣,尼龙与双层丝织物重叠织就、效果如科幻片一样迷幻浮凸的cloque面料……

  Prada对新型面料的探索看似前卫,事实上,Miuccia Prada强调其中有“追溯历史”的部分。如棉质面料经高温轧制逐渐变形、萎缩,布满褶皱,或将丝织物与金银纱混合编织,演绎出金箔般的奇异效果,在她看来,是重现文艺复兴及拜占庭时期原生态的织造理念:面料选用打褶的粗亚麻和丝绸,缝纫时亦特意保留多余的车线。

  记者曾询问卡尔拉格斐对Miuccia Prada的看法,“老佛爷”答:“你不能说她发明了新形态或新事物,但她将旧有的东西放在一起变成新的。”可见,Prada女士对质料层出不穷的操作手法虽难免争议,但惹人羡慕嫉妒恨也是一定的。

  Marni设计师Consuelo Castiglioni则将材质革新的重点放在饰物上。聚乙烯树脂、回收塑料、碎石片乃至烧过的木头都是她常用的素材,有时候,她甚至用旧黑胶唱片浇筑成摇曳生姿的花朵,细细看去,唱片表面的纹路都被保留下来。这些工艺的原理虽不易理解,但成品造型却别致到家,是Marni铁杆粉丝最心水的藏品。

  笔者近日对法国设计师Lea Stein的作品情有独钟,也是因为偏爱其中跟Marni神似的特质:这些从上世纪60年代一路合着潮流节拍起舞至今的饰物,外行看来跟普通塑料制品无甚大异,背后的技术与故事却值得大书特书:Lea Stein本人有“20世纪最具创新力设计师”之誉,丈夫是名化学工程师,夫妇俩共同研发了这种极薄的赛璐珞,并将它们冲压后制成“多色的塑料三明治”。每一块“三明治”都需耗时6个月去烘烤,冷却,尔后经Lea Stein的妙手剪切成型,因此即便是同一件作品的正面和背面也往往呈现出迥异的质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