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能源安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8 02:0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陈晓晨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16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上,美国——全球历史累积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与中国——当前能源消费的“后来居上者”,受到格外关注。
笔者认为,中美两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质都是为了能源安全。
美国长期在气候变化谈判中扮演“拖后腿”角色,这是国际NGO公认的。然而,奥巴马上台后,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为里程碑,美国已有转守为攻的趋势,在气候变化谈判中更为积极。一方面,这是因为美国希望迫使中国等新兴国家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这也和奥巴马的“能源独立”战略有关。
根据“能源独立”战略,美国今后将更依赖本土和西半球的能源供应,减少对中东和其他不稳定地区的能源依赖。为此,美国将采取“开源”和“节流”两大措施。而“节流”就是减少能耗、提高能效。
然而,在美国的体制下,总统不能为所欲为。为了压低能源消费,联邦政府必须拿到“尚方宝剑”。而这个“尚方宝剑”就是气候变化。一方面,这可以拉拢环保人士,利用他们达到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巧妙地转借国际压力,对国内的高耗能利益集团施压,促使他们开展自我节能变革。
除了石油对外依存度下降外,天然气大发展还促使美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实现“能源独立”,也会顺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可以说,美国打着气候变化的招牌,实则为了保障能源安全,进而在中东和石油金融方面有更大回旋余地。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预测,2035年美国天然气产量将增至7860亿立方米,其中页岩气将占49%。届时,天然气在美国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将上升至34%左右。EIA还预测2035年美国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将比2005年下降3.2%,每创造1美元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将比2005年下降逾50%。
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美国还有一个备招——加拿大。加拿大去年年底退出了《京都议定书》,为加拿大增加碳排放开了绿灯。这下,也解决了美国的难题:没有了《京都议定书》的约束,加拿大可以放心开采油砂,然后低价输送到美国。由此看来,未来美国不仅能源自给率会上升,碳排放量还会减少,可谓“名利双收”。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体系在加拿大出了一个大漏洞。油砂开采损害了加拿大原住民族群的生态环境。但是,在美国的能源独立大局和加拿大的石油开采利益之下,这些似乎是边缘的事情了。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转向积极,是有“能源独立”战略支撑的。天然气大发展导致美国清洁化程度提高,能源结构优化,二氧化碳排放减少成了“能源独立”战略的附带产品,或者说正外部性。
在中国,人们对中国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模糊、充满分歧。政府不同部门、经济界、学界和民间都是如此。有不少人认为全球变暖不存在,或并非由人类导致。还有人认为,气候变化就是个西方阴谋,目的是设置碳排放限额,压制中国发展。
很遗憾,笔者不具备专业知识,无法自己研究判断。目前,世界上多数学者支持全球变暖学说,包括不少中国学者。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100%断言,因为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怎么办?是否有必要投入大量真金白银,实行节能减排?
笔者认为,即使抛开气候变化问题本身,这也完全有必要。我们应该参考借鉴美国的战略,将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联系在一起。
对中国来说,比气候变化威胁更迫在眉睫的是能源依赖海外。依赖海外,就受制于人。在价格的稳定性和供应的稳定性上都是如此。为了保证中国经济引擎不因“缺油”而“熄火”,我国被迫投入巨大外交资源,在高风险地区开采油气资源,在西部和北部建立多条能源进口通道。
然而,令人心痛的是,一边是付出巨大代价争取能源进口,另一边却是高能耗和浪费。大量的浪费,抵消了中国的“外交投资”。
内圣而外王,这句话用在中国能源外交上再贴切不过。对中国来说,能源安全是外交问题,但根本上还是内政问题。只有主动的节能减排战略,才能避免被动的外交应付。每辆车每月少出一天,就意味着我们能在苏丹、伊朗等问题上有更大回旋余地。
中美两国是对全球稳定最重要的国家。对美国来说,实现“能源独立”,意味着它能实施更灵活的对外政策,包括中东政策。而对中国来说,能源依赖海外意味着要在中东有更多的投入。这关系到中美两国是否将在中东等问题上发生矛盾,关系到全球的和平。
回到气候变化问题上。我们不能排除全球变暖学说被证伪的可能。但是,无论气候变化是否成立、是否由人类导致,我国都应将节能减排视为国家最高战略。这不仅是为了应对中远期的全球气候变化,更是为了我们自己迫在眉睫的能源安全。
(作者系本报记者、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