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稳增长不再走老路 最大变数来自海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9 09:11 来源: 中国网

  来看两组统计数据:

  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8.1%。至此,该指标已连续8个季度回落。从GDP累计同比增长的指标来看,这是自我国1999年发布该指标以来,回调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这种情况下,稳增长被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三年半来首次宣布降息。这三年多时间里,央行先后5次加息;而此次降息也是自去年年底央行连续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后,首次启动该货币工具。

  ——综合两组数据,不难看出其中实现稳增长的用意。但是,同样是降息之剑“出鞘”,所指方向却已有所差异。在当前形势下,以金融杠杆撬动经济引擎有哪些新变化?又该怎样把握力度,使得在“稳增长”同时不对“调结构”形成阻力?

  “稳增长”如何选择目标?

  当通胀压力缓解为货币政策释放出空间,降息成为应对经济增速下滑和外部经济冲击的适宜之举,也向外部传递出稳增长的信号和决心。

  “此次央行的降息行为是近期一揽子‘稳增长’经济政策、灵活进行预调微调的一个组成部分。而CPI、PPI的持续回落为央行降息提供了新的空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指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CPI同比上涨3%,涨幅创23个月新低;PPI同比下滑1.4%,创30个月新低。

  在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看来,此次降息虽是存贷款利率同步下调,但银行实际利差在收窄。贷款利率的下调既能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又能增加其信贷需求,因而对稳增长、防止经济下滑将发挥重要作用。

  据测算,这次存贷款浮动后,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之间的法定息差,将从3.06%变成可浮动的1.473%-3.06%。“银行为维持收益,不得不提高其风险偏好度,增加对高息差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力度,这显然对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促进经济复苏有较大好处。”民族证券分析师陈伟分析指出。

  此次降息并非中国的单独行动。从国际环境看,全球通胀压力回落、欧洲经济持续疲弱等因素,促使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都重新转向货币宽松。巴西在前不久刚刚宣布降息至历史新低;本月5日,澳大利亚央行宣布降息至3.5%,接近2009年年底时的水平。“中国央行的降息与这一国际趋势是一致的,稳增长再次成为当前各国经济政策的重点。”巴曙松表示。

  降息的同时,央行也宣布调整了利率浮动区间。“存贷款利率浮动空间增大,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一步。”巴曙松认为,在降息的同时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表明央行积极进行差异化利率浮动来激发贷款需求,显示出积极运用市场化价格工具进行调控的政策导向。

  陈伟表示,当前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有利于放大降息的效果,有助于“稳增长”目标的实现。

  此次银行被赋予了贷款基准利率下调至0.8倍的权利,这意味着企业获得一年期贷款利率最低可至5.048%,这比降息前企业所能获得的最低贷款利率6%低了近90个基点,无疑更有利于企业降低财务成本,拉动企业信贷需求。

  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会否出台?

  事隔三年之后“降息”靴子落地,显示出经济下滑风险加剧的同时,也不免让市场担忧会否因此扰乱了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甚而对未来会否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产生疑问。

  货币政策本身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会释放出清晰而强烈的政策信号,引导市场朝良性方向发展,但过多使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又会加大通胀及金融泡沫的风险,同时也不能直接解决经济运行中产能过剩、产业分工等结构性问题。

  虽然稳增长是当务之急,但与2009年的经济下行相比,当前形势大有不同:一是总体缓慢下滑,并非急速下跌;二是劳动力需求依然强劲,平稳的就业形势给政策留下腾挪空间。

  “实现稳增长不能完全走老路,要在实践中探索开辟稳增长的新路。”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看来,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是为调结构和转方式创造条件。经济增速既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增速过快,导致需求旺盛,落后产能很难淘汰;而增速过慢,就业、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等都会受到影响,很难集中精力去解决经济的中长期问题。

  “当前形势下,不宜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而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政策基调。”王一鸣认为,仅靠短期刺激政策,不可能解决结构性矛盾和潜在增长率下降问题,如果过度加大政策力度把经济增速拉起来,通货膨胀、产能过剩和结构性矛盾就会进一步加剧。

  更大的希望寄托在启动内需上。“培育经济内生动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推进城镇化。”王一鸣同时提出,虽然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基调未变,但力度重心已由“增支”调整为“减收”。“只要继续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真正减轻企业税负,对实体经济应该有很好的支撑作用。”同时他表示,稳定投资增长仍然是稳增长的重要条件。应当适时启动一批包括铁路、城市公交、节能环保等领域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

  显然,调结构应该是与稳增长并进的选项。事实上,近期获批的多数重大项目都集中在环保、民生和中西部地区,结构调整的导向非常明显。

  在稳增长、调结构的同时,控物价也不能放松。近期鸡蛋和大蒜价格的快速反弹,说明过多货币对物价的推动作用依然强劲。

  未来发展还有哪些变数?

  部分企业已感受到投资提速的势头。国内最大的高铁扣件生产商晋亿实业,一个多月里连发两个合同签订公告。统计显示,前5月全国铁路完成投资1296亿元,同比减少41%,但环比却增多100多亿元。

  在政策组合拳“合力”作用下,中国经济下滑趋势显示出企稳迹象。

  “从数据上看,4月份异动之后5月份有所回归,说明经济下降的态势虽存在,但已经出现企稳的迹象,不应太过悲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陈昌盛表示,如果没有坏消息,比4月份更陡峭的下行趋势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不会再有,经济企稳的态势会延续下去。而6月份出台的多项政策,释放出放松投资的强烈信号,都会产生较好效果。

  最大的变数依然来自海外。世界经济麻烦不断:欧债危机日益深重,希腊与西班牙的病毒已然传染至德法,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已连续10个月紧缩,平均失业率达到11%;美国乐观的复苏前景再次被糟糕的就业数据笼罩上阴影。新兴市场同样未能幸免于难。卢比贬值、资本外逃,印度GDP增速在滞胀的阴影中挣扎在6%与7%之间,巴西的经济增长率甚至低于日本……

  一团乱麻中,欧债危机前景最关键。欧盟是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我国对欧盟出口占整个出口的比重接近20%。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副司长张夏令日前表示,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恶化和升级,欧元区经济复苏更具不确定性。这将对欧盟从中国进口的需求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对欧盟出口将面临较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欧债危机恶化,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在市场避险情绪下,对美元的购汇需求强烈。而自5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就一直呈贬值走势。业界人士担忧贬值预期带来资本外流。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表示,如果希腊退出欧元区,其去杠杆化的震波会传播到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其对中国的冲击到底多大难以预测,为防患于未然,相关部门应该考虑资本管制、紧急流动性注入等措施。

  应该看到,全球经济放缓的警示意义,正是提醒中国经济要在调结构上下功夫,改变经济受制于外的格局,挖掘经济的内生动力,保持经济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