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里的世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0 01:4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邹新
作为全球最大银行及中国金融业代表的投资者关系(Investor Relations,IR)从业人员,我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应该如何对投资者和分析师传递本公司的信息和前景?
电影《面纱》(The Painted Veil)里的女主人公吉蒂因看不上略带迂腐、不解风情的丈夫而红杏出墙,但后者面对瘟疫的果敢、仁爱令她逐步发现了丈夫身上的人性光芒,而最终深深爱上了这个曾经如此陌生的男子。整部电影没有任何关于面纱的对白,却深刻讲述了一个因为没有及时捅破眼前及心中的无形面纱而痛失爱情的故事。
《面纱》的发生地和拍摄地都在中国,巧合的是,如今的中国经济金融亦遮掩着同样的面纱。去年曾甚嚣尘上的中国经济“硬着陆”论,自今年二季度以来又重出江湖,加之对中国“稳增长”及相关政策措施的误读,中国银行业便首当其冲地遭遇集体甩卖,有的银行股价甚至已经破净。
现代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信心经济。无论是行为金融学理论里的动物精神,还是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雷曼兄弟事件都深刻表明,决定宏观经济走势和微观股价估值的核心因素,往往不在于经济总体表现和公司财务数据本身,而是市场对未来发展的预期。典型的例证是,虽然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速很快,市场却普遍预期这种高增速难以持续,因此面对低估值仍不敢进场。市场信心的缺失直接导致了银行板块高利润、高增速和低PB/PE的尴尬境地。
实事求是地看,现在的信心缺失很大程度上正是面纱效应的集中释放,这其中有信息不对称等客观因素,也有各种传统惯性思维和思考路径依赖导致的误解甚至是偏见。
比如,目前中国经济增速尤其是投资增速下降被广泛解读为经济“硬着陆”的前兆。但从结构层面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因子和经济增长模型,在金融危机后新的全球经济格局中必须而且已经发生改变;潜在经济增长率及产出缺口理论亦表明,凭借以往大量消耗廉价资源的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而经济增长动力向科技、创新换档的潜力空间依然广阔,其间的换档期必然伴随调整阵痛;以往的经济周期更清晰地说明,中国经济真正的威胁不是通胀、通缩,也不是增速下降,而是大起大落后巨大的产能过剩压力。
因此,需要厘清的是,当前“稳增长”的宏观定调及配套政策,不是市场盼望已久的“N万亿”,而更多的是通过激发实体经济主体活力、强化实体经济盈利预期为出发点的一系列结构性激励措施,来达到结构优化下的“稳增长”动力,从而促进更好、更久的增长。近期出台的减少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税费负担、降低民营资本市场准入门槛、结构性地加大消费补贴以及在优化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前提下推动投资增长等一系列措施,正是这种“稳增长”主线背后的“以调结构、重改革来促增长”的逻辑内涵。
市场之所以对“N万亿”心存企盼,是迫切期望改变对流动性及经济走势的心理预期,这也成为此次金融危机后全球投资者的一个普遍心态。例如,雷曼兄弟事件后,美国实体经济因为信心崩溃而身陷险境,股市一蹶不振。但当“白宫将大规模注入流动性”的消息一出,资本市场立时扶摇直上,随后以大宗商品价格高涨为代表的通胀压力更加大了“滞涨”风险和现时美国经济复苏的负担。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背离已成常态。
另一个“面纱现象”是,6月7日央行宣布降息并大步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市场立刻选择了大量减仓银行股,银行股股价普遍遭重挫,主要基于“银行遭遇利差收窄的强大利空”的判断。殊不知,这种狭窄的“面纱视线”并没有看清不同银行在信贷结构、资产结构差异上不同的利率风险敞口,以及在利率自主定价、客户基础利用和业务空间拓展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国际银行同业的实践深刻表明,利率市场化后各银行在净利差、流动性及非利差收入等方面的表现,会因各自不同的发展战略和路径而呈现出明显拉大的异质化格局。对于那些具备清晰的发展战略、扎实的客户基础和多层次分销渠道的银行来说,最大的利好就在于资金定价、消费信贷及财富管理等业务和收益上的广阔空间。
王尔德说:伦敦本来没有雾,自从惠特勒画了伦敦的雾后,大家都认为伦敦是雾都了。对于现时处在重要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而言,这层“画出来的雾”所形成的“面纱”,实在是需要我们IR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士付出更多努力去消除。尤其是,日益开放的中国正迎来愈来愈多的国际投资者,更需要我们在语言、文化及沟通上系统提升,讲好真实的中国故事。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战略管理与投资者关系部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