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新汉柜探营:企业认知亟须纠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1 01:25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周芳

  “愿望美好,但现实残酷”这句话用到汉版OTC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与开市时的人头攒动相比,现在的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下称“武汉股交中心”)门可罗雀。日成交额不足10万元,少数挂牌企业更是频现零成交记录。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连日来在武汉调查了解,“交易冷淡”是目前包括武汉在内的国内多家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面临的共同问题,除了政策层面支持力度有限与交易制度设计缺陷等普遍原因外,已经揭牌运营半年多的武汉股交中心面对着一个更为严峻且独一无二的现实——企业普遍认为该中心是用来处置不良资产的“集中地”。

  “退休后有活儿干了,就给企业当场外市场的‘讲解员’。”武汉股交中心常务副总经理龚波的此番自嘲道出了武汉OTC的现状与困境。

  初具规模

  事实上,武汉股交中心的硬件系统已十分成型。

  统计显示,自去年11月揭牌运营以来,武汉股交中心共托管了26家质地较好企业的股权,托管登记企业总数177家,托管总股本突破100亿元,为18家企业通过股权质押方式融资29.6亿元。挂牌交易企业17家,挂牌总股本3.57亿股,总市值31.06亿元。其中有8家挂牌企业的股权通过传统柜台交易方式进行交易,共成交1000万股,成交总金额达9800万元。办理非交易股本转让过户1.5亿股,成交总金额4.3亿元。

  湖北证监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该省已有股份制公司1000多家,还有大量以有限责任形式存在的“两非一高”企业,符合挂牌条件的企业池储备丰裕。

  正因为如此,今年4月,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来到武汉,重点考察新三板和区域性场外市场建设。而与郭树清随行的是证监会非上市公众公司部主任冯鹤年和场外交易市场筹备组临时党委书记杨晓嘉。冯鹤年和杨晓嘉也是当前和未来场外市场建设最重要的监管者。

  这些信号表明,武汉将在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

  企业认知短板

  6月8日,武汉股交中心举行了第一次会员大会,认证了30家会员机构,其中7家为保荐机构。然而,这些第三方认证机构却被企业看成是帮武汉股交中心“拉皮条的”。

  “这样的认识让人匪夷所思!”一家律所保荐机构负责人无法理解,他们往往要花大量时间向企业解释,重申保荐机构是为场外市场设置的一道“防火墙”,确保进场企业是规范的、合乎场外市场标准的。

  而一家认证中介服务机构在与企业接触过程中更是发现,对OTC市场感兴趣的本地企业,他们关心的是进场后税收是否有所减少,而不是通过OTC融资;还有企业盯上了政府奖励。

  除了上述情况外,对于场外市场最普遍的一种认识是,企业在产权交易所挂牌,意味着企业有不良资产急需处置,意味着企业老板准备“跑路”了。

  究其原因,龚波认为,还是与企业对产权交易所的错误认识有关。

  不少企业认为,产权交易所是为解决国有资产遗留问题作出的制度设计,其间经过20多年不断探索,逐渐演变为今天多层次资本市场环境下的“场外交易市场”。事实上,无论是过去的产权交易所还是今天的场外交易市场,均不是为处置不良资产而生。

  热议“新汉柜”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本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一旦告知企业“场外交易市场可以理解为‘新汉柜’”时,企业的反应普遍更为热烈。

  1984年,武汉率先在全国提出了企业兼并机制理论,1988年诞生全国第一个产权交易所,1992年诞生全国第三大证券交易中心“汉柜”柜台市场,“汉柜”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债及国债期货交易场所、最大的资金拆借中心。到1997年底,共有祥龙电业、武汉中商、六渡桥、武汉石油、武汉塑料、武汉中百、汉商集团等7只股票从“汉柜”摘牌,相继赴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

  尽管“汉柜”在国家“关闭所有柜台交易系统”一声令下黯然退场,但“新汉柜”提法仍能激发起企业的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曾经有多个从“汉柜”转板进入沪深主板的成功案例,这让武汉本地企业记忆犹新,亦让其看到了场外交易市场的价值所在。

  另一家律所保荐机构的负责人认为,武汉在历史上就具备深厚的股权文化传统和资本创新冲动,有理由对于武汉的场外市场发展抱有信心。但武汉本地的企业确实需要在思想观念上进一步更新,政府、交易所乃至舆论需要进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知识普及教育,消除企业和投资者的认知误区。在顶层设计上,给予区域性资本市场更大的自主权限;在具体流程上,真正设计出渐进的升级机制。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