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重访天源:一年升级国家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1 22:08 来源: 粮油市场报重访天源 银企合力为粮农
本报记者 刘新寰 通讯员 宋学斌
夏收时节的中原大地,感觉最深的就是一个字——热,连日的高温逼得气象部门预警不断。6月20日,记者在河南开封天源面业采访时,又感受到另一种热——收购的火热。
在天源面业宽敞的大门两侧,一侧是长长的载重在30吨以上的重型运输车队伍,另一侧则是浩浩荡荡的农用三轮车车队。库区内,检验、过磅,紧张而有序,数10名装卸工拆包、卸粮、输送,丝毫不理会天气的酷热。
记者去年来时,天源还是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今年重访,天源已升格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我们每天入库在2000吨以上,前几天高峰时达到2600吨左右。”天源面业董事长赵志勇介绍道:天源面业是在6月初小麦一上市就开始收购的,由于当时国家没有启动托市,市场价格低走,但天源面业是按国家托市预案价格执行的,明显高于当时的市场价,因而吸引了当地的很多经纪人及农民前来卖粮。
尉氏县农发行行长李丰告诉记者,天源面业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管托市与否,都是农发行重点支持对象。今年在许多企业还在等待观望的时候,天源面业就在农发行的支持下率先入市收购,使正在走低的小麦价格迅速回升,切切实实保护了种粮农民的利益,充分发挥了政策性银行的功效和作用。
正在售粮的张永德,是邻近的周口市扶沟县白潭镇的一名粮食经纪人,从事粮食收购有4个年头。他的收粮资金是从亲朋好友那里东挪西凑的,利息远远高于银行。到农户家里收粮,灌包、过秤、装车,都得自己干,还要租房子存放,算下来每斤净利在2分钱左右。他希望社会理解他们的辛苦,同时也渴盼农发行能否对一些经营时间长、诚实守信的经纪人给予资金扶持。
在输送机旁,记者抓起一把小麦,质量和去年比明显要差一些。张市镇坡庄村的郭志浩解释说,他们地处黄泛区,土壤肥沃,往年亩产量普遍在1200斤上下,但今年天气不好,大多数地块在700~800斤。
郭志浩自家有10亩地,包租了25.6亩,30多亩地今年一共打了2万多斤小麦,已经卖了一多半,剩下七八千斤,准备等等再卖。
年轻的郭志浩没有和村里80%的年轻人那样选择外出打工,他是由于家庭原因不得不留在家里的。“现在种田,每亩小麦按800斤,玉米也按800斤算,1年的毛收入1600元,扣除成本,净收入也就在1000元上下。如果打工,就算是掂个泥兜(注:建筑行业的小工),每天也能挣80~100元,半个月就赶上种粮1年的收入。”郭志浩说这话时一脸的无奈。
赵志勇也很认同郭志浩的看法。他认为,小麦长期处于价格洼地,种粮补贴也不多,现在年轻人很少有愿意种粮的,长远来看,于国家粮食安全极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