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理财债基患虚胖症销售忽冷忽热看银行脸色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2 01:55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李娜

   本周三,光大保德信基金推出的添天利季度开放基金成立,其首募金额仅约为8.24亿元,着实令业内人士有些意外。近日,汇添富30天理财债基遭遇160亿元赎回的消息也广泛流传。《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6月底,银行揽储进入尾声,公募基金的销售又开始“让路”。

   银行揽储是理财债基近期短期遇冷的客观原因之一。但短期理财债基的诞生,是否能真正迎合投资者需求,是否能视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产品,更值得业界思考。短期理财债基销售的忽冷忽热,背后原因何在?

  理财债基发行降温?

   周三,光大保德信添天利季度开放基金成立,其首募金额仅约为8.24亿元。在本次首发过程中,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司认购了4500万元。

   如此的募集战绩,让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司员工有些吃惊,也让正在摩拳擦掌准备进入理财债基市场的基金公司着实意外。

   “早就知道它们(理财债基)卖得不是很好,但总想着也得有四五十亿,这个量确实太少了,连目前普通债基销售的一般水平都没有达到。”沪上一家基金公司的销售人士如此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与其同日成立的易方达永旭添利债基募集规模为16.85亿元,农银汇理信用添利债基,募集金额将近10亿元。

   时间退回至5月9日,首批短期理财债基金汇添富理财30天和华安月月鑫掀起破百亿的销售热浪,募集金额总计超过400亿元。随后两家基金公司趁热打铁,华安季季鑫又吸金超过50亿元,而汇添富理财60天产品也成功募集资金超过160亿元。

   相比之下,同是短期理财债基的光大保德信基金,则传递出冷热不一的信号。

  发行拼银行渠道

   作为市场正热的品种,光大季度理财债基,却并没有达到市场预期的募集规模。从光大季度理财债基拿到批文到正式发行有一个星期的时间,这和前两家基金公司行动的速度相差并不大。

   而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番了解,绝大多数基金业内人士都将其归咎为银行实力不够且发行时机选择不当。

   “离银行6月底考核期,只剩最后一个星期,它们都忙着揽储呢,不会大力推销基金。以往这个时候,货币基金被赎回的比例都明显放大。”上述销售人士进一步表示。

   某合资基金公司的营销人员如此告诉记者:“我觉得很大程度上,理财债基销售成绩取决于基金所在的托管行。或者说,公募基金销售时,托管行一般占据基金销售总量的50%~60%。而理财债基比传统的公募基金更依赖托管行,这个比例会更高。”

   据了解,银行1个月理财产品被叫停后,公募基金推出相应的理财债基,得到了银行的支持,从而帮助银行留住客户。

   “由于短期理财债基主要投资于协议存款,而银行也不愿意让自家的存款流到别的银行。对于托管行不在自家的,往往卖得也没有动力。目前基金公司选择合作的银行也往往选择具有实力的大型银行。”上述合资基金公司销售人士表示。

   同时,据证监会公开资料显示,上周申报四只短期理财债基,也都选择传统国有银行作为托管行。华夏基金理财30天和国泰基金6个月理财债基托管行均为建设银行,融通7天理财债基的托管行为工行,而此前汇添富申报的28天理财债基的托管行为交行。统计表明,在目前已申报过的理财债基中,除光大季度理财债基的托管行为光大银行外,其余的选择为工、建、中、农和交行。

   沪上一位正在设计相关产品的人士则对记者表示,理财债基的销售最主要的还是拼银行渠道的关系,还有就是基金公司的整体实力,而在产品投资等方面差距并不是很明显。

   而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光大保德信基金相关人员则表示,募集结果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公司产品不凑巧赶上银行6月考核,同时近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加速下滑,对发行规模也有一定的影响;其次,华安、汇添富具有先发优势,已形成一定口碑,对后来公司产生了较大压力,同时,光大银行的客户结构也有问题。

  “虚胖”的理财债基

   近段时日,汇添富30天理财债基遭遇巨额赎回,赎回金额在160亿元至180亿元。

   目前,国内几家在固定收益方面投研实力居前的基金公司的投研人士都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不会马上申报此类 (理财债基)项目,此类债基的运作效果还有待观察,理财债基的规模稳定性也同样需要考察。

   与此同时,很多基金业内人士也将短期理财债基规模的缩减归责于银行。事实上,从产品设计来看,短期理财债基的投资范围与传统货币基金一致,更多是在产品流动性上有所改变以迎合银行客户的需求,首期运作的收益率也并没有太多优势。业内人士表示,换个角度看,短期理财债基的诞生,是否能真正迎合投资者需求,是否能视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产品,才更为值得思考。没有实质性创新的产品,没有收益优势的此类产品,在银行揽储时刻来临时,往往只有受伤的份儿。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