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慈善信息公开是终极手段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2 08:5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祝乃娟

  近日,民政部中民慈善信息中心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指出,全国1000家公益慈善组织的透明指数平均分为33分(按百分制计算),60分以上慈善组织仅占8.2%。该报告显示,仅有8%的受调查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状况表示满意,84%的公众对慈善透明度不满意,受访者主要认为公益慈善组织的财务信息(如年度财务报告)和业务信息(如目前募捐合作伙伴、募捐工作成本及开支)披露不够及时、完整。

  对于慈善事业来说,中国的慈善业普遍遇到了与食品安全监管等问题相同的公信力问题,如果要问你对中国慈善业的一个笼统看法,或许答案与上述报告中那84%的受访者相同。

  观察中国慈善业这几年的发展,其中更加醒目的消息是来自一些捐赠人的新闻,比如近来诺而不捐的陈发树,他最近的新闻与其三年前高调宣布捐掉自己83亿有价证券一样的轰动;再比如陈光标,他从到处发钱最近改为捐钱投入绿色食品。慈善也远没有从因人成事的中国式窠臼发展为一项用制度支撑起来的可持续的事业。

  现代慈善业主要是民间慈善,已经在国际上基本成为共识。慈善回归民间,在中国的表现也越来越明显。无论是“免费午餐”,还是微博(http://weibo.com)上一系列的“打拐”活动,又或是一些网友自发组织的捐赠活动,都说明了慈善的民间特征越来越明显,其正向效果也不断显现。

  慈善不再只是有钱人的特权,它可以在民间任何角落生长。 慈善业也并不只是当好人做好事,如果不把它当做一门事业来发展,那么它将永远停留在一种似是而非、时断时续的状态。 那么,政府应该做些什么呢?当前,对于慈善业发展来说最为关键的无疑是重建公信力,这不仅是指官方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也包括那些民间的基金会与慈善机构。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透明化与制度化,这两个不二法门是慈善发展为一项事业的终极手段。

  此外,如果不尽快加大捐赠信息公开化的程度,那么引发的质疑还不仅限于慈善事业的善款使用。近日国资委发布2011年度央企对外捐赠情况,总共有108家央企去年发生对外捐赠支出,累计捐赠总额为37.7亿元。这也受到了公众质疑。

  在慈善捐助信息公开这方面,一些地方的有益探索走在了前头,比如去年有《河南省慈善捐助信息公开办法》正式实施,最新的有《上海市募捐条例》日前正式立法,并将于今年9月1日起实施。它们对于捐赠有了详细的规定,并规定了这些受捐赠的慈善组织的成本管理等细则,此外还规定了社会监督的方式,包括电话与网络等。2011年年底,民政部正式出台了《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开指引》,据说年内民政部将出台《慈善捐助信息公开管理办法》。从“指引”到“办法”,的确进步了许多,不过终点应该是慈善法的立法。

  在中国,没有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可以单独成功的。要想令未来的《慈善捐助信息公开管理办法》比较彻底,以及行之有效,还需要改革现有的那些官方的慈善组织与机构,这也符合全国事业单位改革的风向标,令它们成为提供公益服务的民间机构,由政府向其采购服务。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