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涨跌互现 全城同此凉热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4 01:59 来源: 重庆商报荷斯坦奶牛新华社 图
工人在采摘棉花新华社 图
奶牛>>>
成乳企新宠 洋奶牛价涨50%
随着对奶源越来越重视,各乳品企业开始纷纷自建牧场,不遗余力地进口奶牛,重庆天友、光大乳业等也加入了这一队伍。奶牛进口量的增长,令全球范围内的奶牛价格上涨,5年涨了50%。
本土乳品巨资购入洋奶牛
昨日,重庆最大的乳品企业天友乳业总经理助理杨柯透露,自去年年初以来,天友陆续从国外引入了7000多头优质进口奶牛,其中6000余头投放在银川天宁乳业,900多头放到了重庆的两江牧场,投入超过1亿元。根据天友的规划,在未来3年内,其在重庆的2万头奶牛中,将陆续实现品种换代。这意味着,在最近一年,至少将再引入1000多头洋奶牛。
重庆光大乳业也在前年大力引入了进口奶牛品种娟珊牛,并专门推出了娟珊王系列产品。
据了解,目前在重庆,中国荷斯坦奶牛(国产黑白花奶牛)占绝大多数。黑白花奶牛小母牛每头在7000~10000元,但同样状态的洋奶牛到岸价则普遍在2.4万~2.8万元。
高端市场需求增长大
“无论从产量上还是质量上,进口品种产奶能力都高出了许多。”杨柯称。
以乌拉圭荷斯坦奶牛为例,其每天产奶量超过30公斤,高的甚至可以达到50公斤。而国产黑白花奶牛的产奶量普遍在20~25公斤。另外,洋奶牛所产牛奶普遍品质较高,主要体现在其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上。也就是说,以每公斤牛奶售价3元计算,一头进口奶牛每年能增收1万多元,且其所产幼崽同样会带来更高的效益。
乳企花大价钱买洋奶牛的另一大原因,则是对高端市场的渴望。
“这些进口奶牛已经开始产奶,但产量偏少,因此主要用于生产高端牛奶。”杨柯表示,过去3年,天友在重庆乃至国内市场上销售额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高端板块的增速则超过了50%。在未来的数年里,高端板块将是天友发展的重点。
记者在光大乳业奶牛梦工厂专卖店看到,其娟姗王系列的价格普遍比同品牌其他牛奶高了20%~30%。光大乳业行政总监石浏表示,定位中高端,梦工厂每年的销售增长在70%左右。随着高端市场的消费扩张,尤其是区县市场潜力的爆发,对高品质牛奶的需求将会持续增长,增加优质奶牛数量势在必行。
洋奶牛5年涨价超50%
西部乳业协会秘书长王伟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两年,不仅伊利、蒙牛等奶业巨头开始发展牧场,不少区域性乳企也加入这个队伍,对优良品种的需求量自然上升了。
数据追踪商GlobalTradeInforma-tionServices的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中国进口了近25万头活小母牛,仅去年我国就斥资逾2.5亿美元(约合15.8亿元人民币)进口了10万头小母牛。
随着我国进口奶牛需求的增长,全球范围内的奶牛价格也在上涨。来自天友的数据显示,2011年年初,其引入第一批乌拉圭荷斯坦奶牛时,每头仅2.4万元,如今已达到了2.8万元,价格上涨了20%。
王伟民告诉记者,5年前,进口奶牛的价格1.6万~1.8万元左右,如今至少涨了50%。
“引入优良品种是好事,但没有必要盲目跟风。”王伟民认为,在东北、西北的一些牧场里,国产黑白花奶牛的年产量同样不低,可以达到1万多斤,且价格只有进口奶牛的1/2甚至1/3。同时,洋奶牛的高产、优产并不是因为品种,和喂养方式、饲料配比也有很大关系。他建议,企业不一定要跟风追高洋奶牛,只要提高养殖水平,国产奶牛同样可以达到相应的效果。记者 陈柯
花生>>>
青黄不接 花生米变“花你钱”
昨日,记者走访重庆部分农贸市场、超市发现,近半月,花生米的售价上涨近50%。业内人士分析,随着花生主产区减产,花生油或迎来新一轮价格上涨。
昨日,记者在南坪农贸市场了解到,白花生米8~9元/斤,红皮花生米8.5~10元/斤,而前两周,白花生米每斤也就6~7元。在新世纪、重百、永辉等超市,白皮花生米售价为9元/斤,红皮花生米则卖到了12.9~14.8元/斤。南坪农贸市场一位摊主告诉记者,新花生最快10月初才上市,目前市面上卖的都是存货,存货不足、新货未上市,价格自然就贵。
花生涨价了,花生油的价格会不会上涨?“近期还未接到花生油涨价通知。”一超市采购负责人表示。记者从重百、新世纪、永辉等多家超市了解到,花生油的价格已于5月份正式集中上调了一次。
业内人士分析,新花生上市后,可缓解原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不过,今年我国花生播种面积和预计产量均较去年有所减少,且花生主产地山东旱情日趋严重,减产几成定局。花生减产将带来原料价格上涨,花生油或迎来新一轮涨价。记者 严薇
棉花>>>
棉价高台跳水 “砸”伤纺织企业
去年年初坐了一趟过山车的国内棉价,继续上演高台跳水。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和中国棉花协会联合发布的数据,国内棉价从去年3月的31241元/吨,降至目前的18325元/吨,降幅已达41.3%。不过,记者调查发现,棉价的下跌并没有给纺织企业和消费者带来实惠。不但纺织企业连声叫苦,市场上的服装也并未因此降价。
近两年棉价暴涨暴跌
近两年来,国内棉价陷入了暴涨暴跌的怪圈。从2010年9月开始,棉价从1.8万元/吨飙升至3万元/吨,最高达到3.4万元/吨。2011年9月开始,又从3.4万元/吨狂跌至2011年12月的1.9万元/吨。近期,棉花期货、现货价格均跌至年度最低点。截至22日,中国棉花价格指数为18325,328级棉全国加权均价为18325元/吨。
“每吨3万多元本来就是虚高。”昨日,卓创咨询棉花行业分析师孙立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量游资涌入炒作是推手。孙立武分析,国内需求一直保持在800万吨左右,加上进口数量,供应远大于需求。在下游终端市场,国际消费市场复苏乏力,整个棉纺产品产量较往年大幅缩水,市场需求疲软,也在一定程度上拖低了棉价。
高进低出中小企业遭殃
棉价持续走低,对下游纺织企业却并非利好消息。
周伟是合川和益纺织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公司长期出口坯布到中东市场,近期一直下跌的棉价让他心慌。“很多人认为,棉价降低对纺织企业是利好,但实际上给企业带来不少风险。”周伟说,棉价下跌将传导到下游生产棉纱、坯布和服装的纺织企业,出于“买涨不买跌”的心理,纺织企业会减少订单,而棉花需求减少,棉价就会继续下跌,产生跌价循环。同时,客户也会以此为理由压低产品价格。“现在我们面临的选择是,要么停产保本,要么亏本保市场。”周伟苦笑着说。
国内棉价仍然偏高
“棉价对于纺织企业的影响,最主要的还是来自国内国外棉花价格倒挂,削弱了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孙立武表示,国内纺织企业用棉成本比国外纺织企业高,出口纺织品价格却与国外产品保持同等价格,巨大的用棉成本差异正在削弱国内纺织品、服装等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由此导致出口增速降低,外单流失情况加剧。
记者了解到,除了优先选择进口棉纱,寻找其他替代品也成为企业减少风险的另一途径。
重庆轻纺服装商会秘书长李勇告诉记者,面对充满变数的棉花市场行情,今年纺织行业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如纺织品配棉比在下降,涤纶等替代产品的用量在增加。同时,一些纺织企业对产品结构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服装价格不降反升
“棉价下跌,基本不会引起终端棉纺织产品降价。”重庆轻纺服装商会秘书长李勇分析,以一件成衣为例,原材料占成本的比例正在下降,人力成本占比则从原来的15%上升到30%,能源成本占比也从原来的10%上升到15%。“人力成本和能源成本挤兑了原材料对终端售价的影响幅度。”李勇说,对品牌服装企业更是如此,特别是定位中高端的品牌企业,由于产品附加值较高,原材料波动对他们的影响更小。记者 郭欣欣
钢铁>>>
钢厂密集下调出厂价
继上周宝钢、武钢调低产品出厂价后,本周,首钢、鞍钢、重钢、太钢等也陆续跟进,各品种调整幅度在100~300元不等,其中冷轧产品下调幅度偏大。4月中旬以来,钢价一路下滑。业内人士认为,市场需求依然不见好转,降价在预期中,随着粗钢产量再度回升,大型钢厂减产动能较弱,再加上高温、梅雨季节的到来,钢材价格上涨还需等待。见习记者 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