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贫困人口增多”背后的扶贫使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5 01:38 来源: 一财网

  新华社近日刊发了一条消息,称扶贫标准大幅提高后我国贫困人口增加一亿。乍看这条消息,以为扶贫标准又有调整。其实,新华社此稿提及的提高标准,指的还是去年底扶贫会议期间的那次调整,只不过有了更详细的梳理。

  据此调整政策,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按照新标准,农村贫困人口从2688万人增加到1.28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13.4%。

  事实上,多年来,扶贫标准一直在不断调整中,即不断提高标准。而伴随着标准的改变,贫困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也不难理解。贫困既是个绝对概念,也是个相对概念。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贫困绝对人口逐渐减少——这个过程,也确实反映了中国扶贫的巨大成就。

  不过,对于扶贫标准的变化,也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一是随着货币实际购买力的变化,若是固守老标准,则中国将会无贫困人口,这显然与现实不符合;二是与国际标准相对照,中国的扶贫标准确实需要在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之后,有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不同阶段的扶贫,其实目标也不一样。条件差的时候,让贫困人口能够吃饱肚子,便是不错的目标了;而到了今天的发展阶段,仅仅满足于温饱显然不够,在此之外,还要助其脱贫致富、提高发展能力及缩小发展差距。扶贫标准的提高,也是国家财力提升之后用于促进社会公平的体现。

  扶贫是永恒的使命。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社会中,贫困人群都是社会的伤口。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要看其最高水平和平均水平,也要看其最低水平——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怎样,贫困地区的发展程度如何。在这个意义上,贫困人口范围扩大,也并非定是坏事,反而显示出政府、社会对贫困人群的关爱与重视。

  传统上,扶贫主要通过财政资金的扶持。扶贫投入各地不一,富裕省份一般自己解决资金,贫困省份则更多需要中央财政支持。随着扶贫标准的不断提高,各级政府用于扶贫的财政拨款,必定也会相应提高。无论如何,这都是能够赢得民心的德政。

  今天的中国,正面临着遭遇“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经济转型不易,不是将中国发展逼到“陷阱”边缘的唯一因素。这个时期,也恰是社会矛盾凸显期,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分化加剧、基尼系数上升。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加上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蕴含着可能的社会危机。而扶贫力度的加大,对于消弭此类问题不无裨益。

  比如贫困人口生活条件的改善,在社会意义上,将逐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在经济意义上,则有利于内需的扩大,进而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按照目前的贫困人口数量,一亿多贫困人口的脱困能够产生的积极能量,不可小视。

  扶贫的意义毋庸置疑,如何有效扶贫却是大问题。多年来,扶贫资金上暴露出的问题,是监管不到位。扶贫中的腐败现象并不少见。有的是直接贪污钱财,有的是机构、部门不恰当地打起了扶贫资金的主意。在一些贫困地方,扶贫资金很难最终按照标准到达贫困人口手中。贫困县里盖上了豪华办公楼的新闻,过去绝不鲜见。有些地方为了争夺“贫困县”的名额,出现过近乎丑闻的闹剧。

  有效扶贫,也意味着,既要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也要在消除贫困人口的能力贫困上更多做文章。扶贫强调“不变”与“变”——扶贫作为永恒的使命不可变,但是,扶贫的方式要从简单地给予资金帮助,转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来。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发展扶贫项目等方式,结合政府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力度,最终解决制约贫困人口发展的关键问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