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迁路线图揭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5 07:50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胡欣欣 上海报道
“钢铁业正从各级地方政府眼中的‘香饽饽’变成遭到全面围剿的‘臭豆腐’。”在宝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乐江看来,中国的钢铁工业实现转型必须要迈过资源环境这道坎。
这段形象的描述出自徐5月8日在第七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的主题演讲,事实上,各地地方政府对于引进这个“臭豆腐”仍然热情高涨。
与上述这段“臭豆腐”论相映成趣的是徐在演讲中对宝钢钢铁产业布局调整的阐述,徐称,宝钢将减少上海地区至少300万吨产能。
这是宝钢高层为数较少的在公开场合表示要外迁部分产能的发言,上海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也向本报记者间接证实了部分内容。
在6月7日的上海市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尚玉英在回应本报记者有关上海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时说,上海会对石化和钢铁的产能进行进一步的控制,“十二五”期间“应该不会再批新的生产线给钢的产量”。
对于上海方面的这一表态,国家发改委区域规划专家咨询组成员朱荣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宝钢产能的转移符合目前上海的经济逻辑,“也是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和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据本报不完全统计,江苏、福建、广东、浙江、新疆等被列入宝钢产业外迁的迁入地,涉及到不锈钢、特钢、普钢等多个产业项目,且多个地区先后与宝钢接洽沟通承接产业转移事宜。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宝钢集团外部董事干勇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亦证实,300万吨产能的外移主要是指宝钢与上钢、梅钢实现重组之后纳入旗下的原上钢一厂、上钢三厂和上钢五厂。
不过,和首钢不同的是,宝钢整体外迁可能性不大,且外迁将会持续较长的时间,“预计在未来十年内”。
对于宝钢产能外移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徐在演讲中并未有明确的指向。徐的表述是,宝钢将借助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利用湛江钢铁项目和八一钢铁南疆项目新建的机会,迁移上海地区的部分产能,时间“预计在未来十年内”。
关于这300万吨将涉及宝钢的哪些业务,徐也未在演讲中提及,官方数据显示,宝钢如今共有4000多万吨产能。
“如果是将宝钢在上海的能力减少,而在其他地方的能力增加算作宝钢产能外移的话,宝钢外移的产能可能不止300万吨。”一位接近宝钢的人士透露说。
干勇则详细地阐述了这300万吨项目具体情况:300万吨的外移主要是指宝钢与上钢、梅钢实现重组之后纳入旗下的原上钢一厂、上钢三厂和上钢五厂。
尽管宝钢官方尚未正式公开上述消息,但多位宝钢不锈钢事业部的员工告诉记者,前身为上钢一厂的宝钢不锈钢生产线将在未来的3-5年搬出上海已不是秘密。
根据上海市政府官网资料称,以一钢现有占地为基础的不锈钢制造中心是继宝钢股份区域之后的第二块钢铁精品生产区域,仅不锈钢生产能力就高达150万吨。
本报记者多方了解到,不锈钢事业部的去向目前并没有公开的说法,但多位接近宝钢的人士向记者透露,不锈钢业务会有一部分迁往福建,“可能还会有一部分迁往宁波”。
而与不锈钢事业部同样位于宝山区吴淞工业区内的宝钢特钢事业部也同样面临迁移。一位接近宝钢的人士对本报记者称,这个前身为上钢五厂的事业部搬迁后,将放置在江浙一带。
与上述两个事业部可能发生的直接迁移不同,上钢三厂在重组后的迁移路线更为曲折。
为了给上海世博园让路,宝钢旗下的浦钢(即原上钢三厂)早在2006年就搬至上海罗泾。当时宝钢罗泾工程上马了号称全球最大的COREX熔融炉项目(又称“熔融还原炼铁装置”),两套COREX设备每年产能为300万吨。
尽管2号COREX于去年才投产,但是今年3月份,宝钢股份罗泾COREX炉及配套社会搬迁项目已然开始招标。从招标公告中看,罗泾项目将搬迁到宝钢集团位于新疆的八一钢铁厂区内,完工时间为2013年10月1日。
事实上,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赵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透露,八钢粗钢产能将由700万吨增至1000万吨,新增产能都将采用COREX工艺。
赵峡当时谨慎地表示,这还处于规划阶段,是一个设想,而一年之后,这个设想似乎就随着罗泾项目搬迁的招标照进了现实。
“此外,还有一两百万吨的普钢也会随着湛江项目的获批而转移到湛江去。”干勇补充道。
这就意味着宝钢的特钢、不锈钢、普钢将陆续被迁往江苏、福建、广东、浙江、新疆等地,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上海市方面所愿意看到的。
外迁动力:上海调结构与宝钢自身调结构使然
按照徐乐江的说法,宝钢产能迁移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密不可分。
徐在演讲中提到,“上海要从一个传统的制造中心向以服务业为主的四个中心转型,钢铁等传统重化产业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压力。”徐乐江说。
这一点也得到了上海方面的证实,尚玉英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回应本报说,上海市会对石化和钢铁的产能进行进一步的控制,“十二五”期间“应该不会再批新的生产线给钢的产量”。
这一调整的思路也被列入宝钢所在地——上海宝山的“十二五”规划中,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重点结构调整的区域就包括上钢一厂和上钢五厂所在的吴淞工业区,这一区域将逐步建设为融生态景观、商业商务、居住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上海北部现代化城区。
朱荣林认为,上海国家大都市的定位要求单位面积有更高的产值,“并且服务型的产业辐射半径比生产型的半径要大,宝钢的产能迁移实际上也是上海‘腾笼换鸟’的过程”。
事实上,这一“腾笼换鸟”的举动也为宝钢争取到了下一步发展的资金。根据《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出售不锈钢、特钢事业部相关资产的议案〉的补充公告》,宝钢在吴淞地块5.7平方公里(8564亩)的土地评估值高达98亿元,增值75.4亿元,增值幅度为3.34倍。
与此同时,促使宝钢外迁部分产能的一个更为直接的原因是钢铁作为能耗大户的事实。去年10月,徐乐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每年生产2700万吨钢铁消耗的能源,占上海总能耗的18%。
这对于上海而言,日益艰巨的节能指标也让其不得不考虑钢铁行业在上海的布局。
“转移出去300万吨尽管只是宝钢在上海总体产能的一小部分,但是也为上海的节能降耗留下了的空间。”“我的钢铁网”高级咨询师汪建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汪同时表示,即使上海没有节能环保的压力,宝钢的领导层决策时,也会从宝钢在全国的布局出发,考虑产能的转移,而环保压力加速了这一决策。
“钢铁行业有一个需求半径,尽管上海的辐射能力很强,但是宝钢再继续发展的话,也要从其他的区域布局考虑。”汪建华说。
而从宝钢自身发展来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计划迁移的产能亦是宝钢自身发展的包袱。
以罗泾的COREX项目为例,尽管当初对这套设备的引进是因为其流程短、污染低的优势,被认为是宝钢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的一项重要举措。
但是在实际运行中,COREX炉的能耗和成本远高于高炉炼铁。“这个项目在上海不赚钱,但是如果迁移到新疆去,就可以借助资源的优势降低成本。”干勇说。
为此,2011年,宝钢股份已将这两块相关资产向宝钢集团出售。干勇认为,通过产能转移把这一部分亏损的业务甩出上海,也将对宝钢自身的结构调整起到重要作用。”
各地争抢“臭豆腐”:整体外迁可能性不大
现实中,徐乐江所称的这块“臭豆腐”受到了各地的普遍欢迎。
对于产能的外迁,宝钢在之前已经有所布局,就不锈钢业务而言,位于浙江宁波的宝钢控股企业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宝钢不锈钢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去年3月,宝钢集团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宝钢德盛不锈钢有限公司也在福州揭牌成立。
根据协议,宝钢将在福建建设全球最大的绿色不锈钢产业生产基地,在“十二五”期间实现400万吨以上不锈钢产能。
而今年5月,宝钢广东湛江项目的获批,也将使得宝钢普钢业务的南迁变得极为便利。
在汪建华看来,对于迁入地的选择,首先会考虑是否有需求缺口,比如新疆与湛江的选址即能明确地反映出这一因素的影响。
“还有就是在原有的区域基础上,宝钢也已有发展的规模,可以在这个规模上,通过产业转移继续做大。”汪分析说,“新疆是如此,宁波也是如此。”
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就近资源,“比如说福建有丰富的镍,这正是发展不锈钢业务的原料。”汪说,“如果是兼而得之的区域,在迁入地的选择上也会更具优势。”
因此,各地普遍在争夺宝钢外迁项目,以南通为例,江苏和南通方面就主动对接宝钢,因此,2010年,宝钢集团投资100亿元在南通海门投资建设的海宝工业园项目启动。
作为宝钢集团在外投资的第一个工业园项目,海宝工业园项目将重点发展钢材加工配送服务和现代物流基地、钢材延伸加工等相关项目。
时任海门市委书记的曹斌曾表示,宝钢项目的落地对海门经济结构调整、总量的扩张、产业结构提升及海门对外知名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也是各地地方政府所看重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佛山、苏州、青岛、沈阳等地都已有宝钢的项目落地,而山东、河南、广东等地亦有招商队伍先后与宝钢接洽。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宝钢显然是个大宝藏,不过,据本报了解,尽管徐乐江曾表示首钢的现在就是宝钢的未来,但是目前来看,宝钢整体外迁的可能性依然不大。
朱荣林认为,对眼前来说,上海依然有GDP指标的压力,并且宝钢作为高端制造业的代表,可以通过转型来迎合目前上海的经济逻辑。
且宝钢部分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人力资源缺乏、转出地人员安置等挑战也不容忽视。
汪建华说,留在上海的人员可以通过宝钢集团内部空间安排消化,但对于要跟着产能迁走的人还是需要动员,本报记者在位于宝钢不锈钢事业部附近的宝钢家属院采访时也印证了汪建华的判断。
在宝钢不锈钢事业部工作的一线工人李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宝钢不锈钢事业部的工人大多有十年以上的工龄,处在非常尴尬的时间段。
由于正式的搬迁方案还未确定,与之配套的安置方案也只能是职工的猜测。“跟着走也舍不得家业,不跟着走也不知道自己未来会干什么。”李军说,“感觉非常迷茫。”
不过,部分项目外迁已是必然,但这也需要时间,按照徐乐江的说法,“预计在未来十年内”。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李军为化名。实习记者赵晓悦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