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镇江产业集群:远虑与近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5 18:35 来源: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

  本刊记者 崔婧

  区域协同发展背后暗藏激烈的地方博弈,丛林法则让面临压力的地方政府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2012年初,原镇江重点企业、国内最大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研制厂家江苏兆伏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江苏兆伏”)与另一家位于苏州的同业企业合并,成立了江苏兆伏爱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合并公司生产规模瞬间翻番,一跃拥有了20万套台智能汇流箱的生产能力。但与此同时,江苏兆伏管理层必须做出一个决定:将公司总部搬离镇江,落户苏州,镇江扬中则设为该公司两个生产基地之一。

  遭遇“双反”的光伏产业,新一轮整合重组势在必行,而区域协同发展对此则起到一种促进作用。在这一轮的整合过后,实现新兴产业销售突破1000亿元大关的镇江得以应对行业风向之变。但跨区域整合背后暗藏的区域争夺战,让相对不占优势的地方政府发展产业集群难度进一步加大。镇江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江开发的深度推进,区域经济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对镇江市参与区域竞争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身处苏南强市之侧的镇江,经济发展势头一直不错,近年来一直处于追赶苏锡常的阶段。以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和上市企业的数量为例,2012年镇江与苏州的差距是37件与54家,与无锡的差距则为30件和58家。

  借力还是自强,这似乎需要更为认真的权衡。如何在依托跨区域合作发展的同时留住本土产业优势资源,镇江开始了系列积极的动作。

  地区经济相对论

  翻开镇江“十二五”规划,我们可以看到2010年镇江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112亿元,占全市GDP的56.8%,民营经济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尽管如此,对“参与区域竞争”感到“压力加大”?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认为,镇江的江苏兆伏和苏州的江苏艾索合并的背景就是为了实现“1+1>2”的效果,双方的业务有着较强的互补性,这也预示着两家企业合并后的融合程度将非常高。

  这种产业集群战略已经成为了镇江一个时期内发展的核心思路。2011年,镇江26个产业集聚区实现销售额2440亿元,实现利润133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额的48.64%和44.63%。在良好的发展态势下,可以看到,镇江的产业集群战略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比如,从目前为主要形式的空间集聚发展为众多企业相互分工合作的产业链条,从而更好地发挥集群的学习效应、溢出效应,更好地实现“1+1>2”的创新力。

  但在镇江5万多家中小企业中,知名品牌企业和具有行业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与同属苏南地区的苏州相比仍存在差距。2010年,镇江亿元以上企业639家,分别比常州、扬州少483家、429家;50亿元以上企业8家,比常州少4家。

  镇江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周毅告诉本刊记者:“在对外开放程度方面,镇江较其他各市也存在着差距。”据2011年统计数据,镇江的外贸依存度2010年仅为27.8%,而这一项上苏州高达201.0%,无锡为71.5%。

  产业集群实验

  在与“苏锡常”的区域竞争中,镇江要想走出洼地,提升自己经济综合竞争力,推进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则是最有效的战略方式。

  中国(丹阳)眼镜产业园是镇江产业集聚发展的典型样板。产业园内分工精细,协作配套健全,眼镜生产所需的各种原辅材料及配件,基本可以就地取材,形成了眼镜原料配件、镜架制造及电镀、镜片生产、眼镜机械、印刷包装等完整的产业链。

  这个位于司徒镇规划总面积为5.36平方公里的产业园,现有眼镜生产企业720余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年产镜架近1.2亿副,占全国生产总量1/3;年产光学玻璃及树脂镜片2.5亿副,占全国生产总量70%以上、世界总产量40%以上。

  “特别是年成交额30亿元以上、位列全国三大眼镜专业市场之一的中国(丹阳)眼镜城,为产业园提供了畅通的市场渠道和信息桥梁。”周毅告诉记者。

  事实上,近年来,工业集中布局且突出主导产业,已经成为镇江经济建设的广泛共识,“集聚集约”正在成为镇江产业发展的不二选择。在镇江“十二五”规划中,我们看到,近年来,镇江还重点打造了工程电器、重型装备、森工产业园、船舶及配套等产业示范园区,培育了航空产业园、光电子产业园等一批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基地。在推进“5151”培育工程(即5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10亿元企业四个层次进行梯次培育)中,镇江旨在培育一批龙头型大企业、大集团,逐步形成产业体系构架完整、产业上下游配套紧密、核心竞争力突出的产业链发展体系。

  在产业发展中,镇江更加关注园区产业定位、产业布局规划、产业链招商、产业配套服务业发展、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更加注重产业创新能力。

  2011年,镇江25个产业集聚区实现销售2440亿元,实现利税218亿元,实现利润133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额的48.64%、46.98%和44.63%。

  随着产业集聚的形成,品牌形象不断提升,涌现出行业领先、“单打冠军”、国际国内标准制定单位,同时也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家纺名镇等区域品牌收入囊中。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计划培育认定100个“江苏省特色产业集群”、100个“江苏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截至目前,已认定的两批共50个“江苏省特色产业集群”中,镇江拥有5个;两批共35个“江苏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中,镇江拥有3个。

  目前,镇江的产业集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仍存在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今年2月份市级特色产业集聚示范区评定中,参与评审的专家在了解情况后,一针见血地指出:镇江市对产业集群的统一规划力度不够、缺乏合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产业结构趋同。

  “产业集群并不是简单的企业扎堆,必须在企业之间建立起产业关联和分工协作关系,使企业协同作战,才能实现资源整合,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王利认为,虽然现在一些产业集聚区和集群内企业之间也建立了分工协作的体系,但从总体情况看,镇江大部分产业集聚区或产业集群仍只是同类企业在地域空间上的简单聚集,良性的产业市场协作联系并没有真正形成。

  在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何有世看来也同样如此。“简单的产业集聚好比用布袋扎紧的土豆,打开就会散掉。今后的镇江,需要培育更多的像葡萄一样,串联紧密的真正产业集群。”

  新产业聚集效应

  在周毅看来,镇江工业仍主要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性、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方式,高增长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和资源消耗。而眼下,镇江已然意识到民营经济活跃的新兴产业将为其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010年,镇江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制造、海洋工程五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58亿元。

  2012年以来,镇江工业经济继续加快结构调整步伐。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较快增长,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稳步提高。一季度,镇江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96.8亿元,同比增长26.5%,增速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已达到45.01%,在2011年基础上提升了1个多百分点。

  高新技术企业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镇江把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强力推进战略新兴产业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环节。镇江通过引进培育30名国家层面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00个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和1000名海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用人环境,并鼓励支持企业、院校和行业协会共同开展专业化人才培训,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

  如果说,自2009年以来,“结构调整定输赢”、“产业兴则镇江兴”、“加快实现新兴产业爆发式增长”这先后三次的动员部署,是镇江对发展新兴产业的诉求。2010年之后,开始实施的《关于加快全市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五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则为镇江下一步的经济发展确定了行动指南。

  可以看见,面对如何定位和发展新兴产业,镇江市委市政府的思路非常清晰——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制造、海洋工程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1年,镇江五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1640亿元,同比增长54.6%,比去年提高6个百分点。仅上半年,销售“50强”企业中就出现了一大批“新兴产业面孔”:新能源领域的荣德新能源销售增长81.1%、环太硅科技销售增长65.6%;新材料领域的苏润高碳材销售增长61.4%;电子信息领域的呈飞电子销售增长232.6%;航空制造领域的大力神科技销售增长138.2%;海洋工程领域的新韩通船舶销售增长112.6%。

  镇江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及,镇江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在于“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江开发的深度推进,区域经济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对我市参与区域竞争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另一个则是“高层次人才不足,资源消耗水平偏高,高科技产品及自主知识品牌较少等,制约了镇江工业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据介绍,下一步镇江将以“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资源整合,促进集聚发展”等保障措施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工业转型升级这一历史课题,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产业集群之路成为了镇江的关键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