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阶层认同偏下”与社会建设滞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6 01:04 来源: 一财网

  社会学家李培林近日在媒体撰文,谈到了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他称在我国,许多人对于自己的阶层定位与实际情况不相吻合,存在“阶层认同偏下”的问题——“中国认为自己属于中层的还不到40%,认为自己属于中下层、下层的占了将近55%,全世界都没有像我国这样的调查结果。”

  为什么会存在“阶层认同偏下”?李培林没有给出完整的回答。他只是提出了另外一个观点,即这种认同偏差的存在,给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添了难度。我们认为,“阶层认同偏下”的现象,值得给出解释。

  所谓“阶层认同偏下”,通俗地说,就是一些中国水准意义上的中产阶层人士,却将自己看成了中下层乃至下层。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位知名的社会学家周晓红曾经谈及的一个现象,即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认同困境。在周晓红看来,当前社会大众对中产阶层的认识是多样化和片面化的,而中产阶层意识的滞后势必会影响中产阶层的形成与发展。

  其实,中产认同困境的出现,不单单是个文化认识问题,其背后更有经济、社会范畴的原因。一些中产人士之所以没有将自己归入匹配的阶层当中,原因至少有三:一是贫富差距日益拉大,“隧道效应”逐渐消失;二是中产阶层显露出真实的脆弱性;三是在权力与资本勾兑出的财富光圈面前,许多中产者自感个体的渺小,乃至陷于自卑。

  “隧道效应”是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不平等程度的忍耐力大小的一种假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将此概念引入发展经济学,用于解释收入差距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在经济高速发展初期,人们对收入差距拉大持宽容态度,但随着差距的持续扩大,宽容态度为怀疑甚至愤怒所代替——所谓“隧道效应”的消失,结果就在于此。

  应当说,在过去多年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产阶层也是受益者。但是,绝对意义上的受益所产生的幸福感,很多时候会因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而大受影响。相比于某些既得利益阶层对财富更高比例的占有,中产阶层的受挫感是实实在在可以感受到的,这种心理感受影响到对自身阶层的定位。

  同时,也不能不承认,当下的中产阶层呈现出一定的脆弱性。居高不下的房价、教育及医疗领域不菲的费用,再加上物价压力等诸多原因,导致中产阶层缺少一定的稳固性。这样的现实,与底层向上流通的渠道存在“肠梗阻”结合在一起,使得不少中产者缺少足够的乐观。他们趋向于将自己归入中低阶层,实在是不足为奇。

  另外,目前社会资源的分配仍欠公正,部分行业的行政垄断还很严重,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合理地将利益地方化、利益部门化,使本该被更多人分享的成果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中产者向上的通道又在哪里?是不是也要依赖于“拼爹”?这样的追问不能说不是现实社会的一道沉重命题。

  那么,“阶层认同偏下”现象的存在,又意味着什么?在我们看来,这正是社会结构不尽合理,以及社会结构的现代化滞后于经济结构现代化的一个表现。经济领域的转型已经不易,社会领域的建设更显得“跛腿”。更糟糕的是,一些既得利益群体的力量还正在试图固化现有的社会结构。

  众所周知,一个健康的现代社会,是“橄榄形”结构,这种结构符合社会稳定和发展要求。而要形成“橄榄形”的收入分配格局,得靠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靠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和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但很难想象,在“阶层认同偏下”现象得不到改变的情况下,“橄榄形”的社会能够很好地孕育出来。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