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解剖温州车改 具有标本意义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6 04:51 来源: 深圳商报

  □ 王旭东

  据媒体报道,6月24日,温州公车改革首批215辆公车顺利拍卖成交,拍卖车辆约占总数80%,成交价总计1059.48万元。对温州市区范围内的公务交通,从科员、办事员到局长,每月每人最高补贴3100元,最低300元。

  温州车改正按照既定的方向行驶——“拍卖所有公务车,近程货币化补贴,远程市场化租车”。随着首批公车的顺利拍卖,温州车改将进入“快车道”,接下来,货币化与市场化就会“上路”。货币化车改并无多少创意,只是一种“折中”思路,称之为“和既得利益妥协”一点不为过,按行政级别定补助,会加剧“官本位”思想,这种本质上的制度创“薪”,让具有标杆意义的温州车改沦为“次劣选择”。市场化租车,如果再让权力出租有机可乘,甚至可以掌控保留公车的方向盘,“又吃粽子又蘸糖”,那么,残存的改革善意也会消失殆尽。

  车改没有现成的坦途,在摸索中前进,在探索中上路。我们需要车改的创新与务实之举,提速改革的进程。被冠之“史上最严车改”于去年起程。《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的对外公布就是一个重要标志。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列入规范公车目标,实现公车及其费用“零增长”,并明确提出: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这或是中国车改的“顶层设计”。温州车改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推进,到底是进步,还是“跑偏”?这事关车改的方向,事关车改的未来,事关车改的成败。

  温州车改进行时,无论是“给不完美车改一点掌声”,还是毫不留情地抨击其弊端,都是在给这项车改把脉问诊。公车改革,需要速度与质量的统一,追求效率最大化。超时的改革消耗改革成本,跑偏的改革“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与督促作用,或是车改的关键。公众的“脸色”就是车改的“红绿灯”,并且需要贯穿于车改全过程。在公车改革上,公众有话语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有观点认为,车改,关键在于突破“最后一公里”。惟有让民意当“方向盘”,以民智为“驱动器”,视民权为“加油站”,才能顺利抵达车改目的地。

  解剖温州车改,具有标本意义。及时解剖,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避免车改在不正确的路径上“飙车”。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车改的坎坷折射出深水区改革的艰难。放低标杆或削足适履的改革,不是最佳选择;担心甚至害怕公众监督与批评的改革,违背改革初衷。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