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利率之“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6 07:19 来源: 大洋网-广州日报市场主体并非凭空确定利率,其中最重要的变量就是对未来通胀率的预期,它是市场利率之“锚”。然而在当前要想找到这个稳定的“锚”面临着巨大挑战。
6月8日,央行首次允许银行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至1.1倍,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并被普遍认为是高层正式拉开了利率市场化“堡垒攻坚战”的序幕。
与管制利率相比,利率市场化的最大变化就是由市场主体自己来确定利率水平。可是,市场主体并非凭空确定利率,其中最重要的变量就是对未来通胀率的预期,它是市场利率之“锚”。
不幸的是,在当前要想找到这个稳定的“锚”面临着巨大挑战。自2007年逐步露出端倪的本轮危机,让全球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同步步入空前宽松时期,到目前尚未看到这一非常规状态有迅速结束的可能。这令市场主体对未来通胀产生了严重分歧。
有预期未来必有一轮高通胀者。因为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宽松力度空前,我国则进入“刘易斯拐点”,劳动力短缺推升工资,高通胀应势不可免!也有预期未来可能陷入通缩者。因为未来全球经济可能进入一段低增长的“新常态”时期,通胀也不可能很高。
严重的通胀分歧,势必会给市场利率定价造成巨大困扰。银行作为利率风险的最大承担者,如果定价出现系统性偏差,往往成为诱发机构倒闭的重要原因。
如果观察全球金融市场较为成熟的经济体的情况,其央行都普遍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实际上建立了具有约束力的“通胀目标制”。
虽然自2005年以来,我国政府每年都会在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当年预期通胀目标,但其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预期通胀目标不稳定。2005~2012年间确定的预期通胀目标,既有常见的3.0%或4.0%,也有一些是简单根据上年的实际执行水平随行就市确定的目标,未能清晰显示出政府对一个中期通胀水平的稳定承诺。
二是,实际执行值相对预期目标值的偏差较大。偏离最小的年份为0.3个百分点,最大的年份为4.7个百分点,平均偏离幅度为1.9个百分点。不仅如此,偏离的方向还显示出了一定的持续性(即一般连续两年偏高或者偏低),暗示预期通胀目标对政策操作的整体约束力不是很强。
基于以上情况,为保持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避免利率定价出现系统性偏差,央行必须逐步建立具有约束力的通胀目标制——虽然在利率市场化的先行者那里,通胀目标制并非前置条件,但也正因为如此,利率定价的系统性偏离确曾造成了大量金融机构倒闭。
当然,先行国家的经验同样显示,具有约束力的通胀目标值需要央行独立性的大大提高。这需要我国在金融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中予以统筹考虑。
微观点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CEO李东生:在与世界级对手找差距时,很多人都注意规模实力、研发能力、技术创新、市场营销以及管理水平和人才队伍等方面与世界级企业的差距,而往往轻视了企业文化在上述种种差距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有自我修复、进化和变革的组织文化,是基业常青的保证。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我国人口趋势的转折点很快来临,例如劳动力人口将停止增长等等。但其对经济尤其是潜在增长率的影响被部分学者和媒体严重夸大了。多项实证研究表明,过去10年平均约10%的经济增长率中劳动力数量增长贡献了仅1.2个百分点。其余的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而这则主要归功于资本积累,技术吸收,城市化和教育。
(以上所有文章和言论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