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应着重出台结构性调整政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6 09:42 来源: 中国网

  □ 本报记者 张海燕

  近几年,我国出台了很多关于汽车消费的政策,其中有刺激政策,也有限制政策。日前,我国多位业界知名专家在由汽车商报主办的2012汽车市场政策趋势高峰论坛上,围绕中国汽车产业政策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刺激政策效果不理想

  针对近几年汽车政策的实施效果,专家们普遍认为并不理想,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寰球汽车传媒集团总裁吴迎秋在论坛上表示:“比如节能惠民政策,当时确定该政策的实施是为了调整汽车产业结构、提升产品技术水平,是为了节能环保。但是,节能惠民政策推出后,国家先后公布了7批名单,476款车型入围,几乎变成了一个普惠政策。”这样一种普惠政策对于推动市场、促动经济发展作用不大,且有很多副作用,“其背后形成了近两年中国汽车产业低水平、重复扩张的冲动。”吴迎秋建议,如果国家再次出台新政调整,一定要避免再次低水平重复扩张,应将重点放在改善和提升产业结构上。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与吴迎秋观点相同,他也认为普惠式的刺激政策调控效果不明显,反而拖延了汽车产业自身的改革。他形象地说,当前宏观经济的现状用汽车人所熟悉的话语是一个“换挡”的过程。中国经济在换挡,换挡中间有一定减速,不要紧张,但要防止过分减速。这时应适当“补油”,而补油则要符合总的前进的方向,不要倒补油。“刺激相当于补油。但不能普惠性地补油,要在关键的地方促进结构调整,促进消费结构转变,促进汽车行业健康发展。这样既能够短期内支撑一下增长,稳定增长,防止过分下滑,也能为整个产业提供帮助。”对于可能出台的新政,李稻葵建议,一方面要大胆地补贴清洁和新能源汽车;另一方面要有效地加强管理,引导汽车产业更有竞争力地长期发展,引导汽车消费更合理、更有社会责任感,更符合长远发展的基本规律。

  也有专家指出,虽然政策实施的效果不理想,但节能惠民补贴政策“1.6L及以下”的规定,仍对汽车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专家们建议,国家出台下一轮的刺激政策时,一定要借鉴之前的经验,争取做到将钱真正花到刀刃上。

  政策出台应更有针对性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在论坛上认为,中国汽车产业需要的是结构性调整。他说,提振车市需要政策,但目前汽车市场对政策的需求并不像2008年底那么迫切,特别是那些会影响整个行业的政策,还没有出台的必要,应该针对一些现存问题有目的性地进行定向、定点扶植。“眼下应主要出台一些结构性调整政策。如目前来看,中国汽车行业最急于解决的问题是自主品牌发展受阻,那么国家就应尽快出台相应的自主品牌扶植政策,而不是总体上刺激整个汽车行业发展。”徐长明说。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连仲说,汽车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对我们国家生活质量、需求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汽车产业能够带动上下产业链发展,能够扩大相当产业链的就业,所以汽车产业是我们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保证其良性发展很重要。他谈到了眼下中国汽车市场中各类车型销售比重问题。“豪华品牌、SUV车型畅销,经济型车、自主品牌车型不断下滑。”李连仲建议,针对这样的情况,国家应该有相应的调控措施,如在政府采购上倾斜,用政策支持鼓励消费者私人购买等。

  国泰君安首席汽车分析师张欣表示,调整结构还包括提高产业集中度。“调结构更能影响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所以新政出台应重在调结构,如利用这次机会提高企业集中度。”现在中国汽车行业存在集中度不高的情况,因此国家出台新政时应重点考虑这个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干掉一批效率不高的企业。张欣特别指出:“调结构可以让行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当中自行完成。也就是说,国家应该考虑怎么出台一个有针对性的政策,帮助这些企业顺利完成自我调整的过程。”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也认为,提振车市的目标不一定是让国内消费保持过去10年的高增长,“可以依托我们的制造优势,把目标定在使中国作为世界汽车业制造中心的地位更加突出”。梅新育说,中国汽车产业到目前为止确实太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但在新一轮的汽车产业调整过程中,有些人提出应该死掉一批企业的说法是不切实际的,“这种状况确确实实是需要改变的,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需要提高,但是这种集中度提高的进程应该是在整个产业扩张进程当中实现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