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产品价改 须把成本说清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7 03:12 来源: 现代快报上调水价气价、推行阶梯电价……今年以来,资源类价格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因为改革总会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所以伴随着价改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争议,比如说价改成了涨价的代名词,听证会开成了听涨会。昨天新华社“新华视点”的记者则从广州一份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的“监审清单”里发现了猫腻:“一方水的成本中,企业竟多报了三毛五分钱。”
这份普通人可能看不懂的“监审清单”显示,城市供水成本包括制水成本、输配成本、期间费用和新增成本四部分,而此次成本监审发现,除了制水成本这一项外,其他三项都掺有“水分”。最惊人的是,政府财政投入、企业吃喝费用、“虚高”管网漏损等费用,都被算进企业供水成本中。粗略计算,按广州市相关部门核定的每年近12亿方的供水量,每方水若多收0.35元,一年将超过4亿元!
对于资源产品的涨价,有些专家说得很是理直气壮,归纳起来有五大类:一是意义论。说涨价是为了增强大家的节能意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技术论。根据成品油调价机制和煤电联动机制,上游产品涨价了,下游跟着涨价天经地义;三是效果论。说提高油价、电价可以解决炼油环节巨额亏损和久治不愈的电荒难题;四是接轨论。今年3月份,中电联公布报告称,中国电价比发达国家低,应每年涨价5%;五是无厘头论。比如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叶泽说:“这次居民阶梯电价调整,以居民现有承受力,应该‘不在乎’。”
笔者认为,不应该埋怨老百姓对涨价的敏感,因为对中低收入的普通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更不应该漠视老百姓对价改的种种质疑,因为有些涨价也确实经不起推敲,其中最大的软肋恰恰就是成本。
拿上述的“监审清单”来说,在输配成本等方面虚报只是一方面,有关部门完全可以辩解说属于统计失误。最关键的是,政府的财政投入、企业的吃喝费用等竟然也算在了水价成本里。道理很简单,一方面,因为政府的财政投入本来就是纳税人的钱,取之于民就应该用之于民;另一方面,企业把吃喝费用算进水价要老百姓帮买单,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
其实,成本属一笔糊涂账的不仅仅是水价,常为人诟病的油价、电价,其实际成本一样让人如雾里看花。先说油价,表面上看,咱们的成品油价调整取决于三地原油价格的变化率,但实际上中国进口的原油只占了总量的一半,还有一半是“三桶油”自己开采的。资源是垄断的,进口权是独占的,但开采成本是多少?以及一直喊巨亏的炼油成本是多少?进口成本又是多少?这些问题似乎没人说得清,总是抱怨调价没到位的几桶油们也从来没给出一个详细的成本清单。
再说电价,表面上看咱们有煤电联动机制,之前煤价一直在疯涨是事实,电价跟涨似乎天经地义。但实际上,电价是由上网电价(电厂发电)、输配电价(电网输配电)和销售电价三部分组成的。上网电价的定价机制是成本加上一定的利润,电厂在抱怨煤价涨得太凶而亏损的同时,其发电成本却是含糊不清的,这其中有没有虚报、有没有企业的吃喝费用?只有天知地知电厂知。作为电力体制改革的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有关部门一直想厘清电网的输配成本,可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输配分离这一极其关键的步骤迟迟没有启动。
成本的含糊不清导致了一些很诡异的反差。比如说,电厂一边喊着亏损,一边却传出抄表工年薪十万的报道;“两桶油”天天抱怨炼油亏损严重,可年报却显示其日赚几个亿,而且有钱装天价吊灯和花巨额公款买茅台。
值得一提的还有媒体前不久关于“山东魏桥首富自办电厂供电,电价比国家电网低三分之一”的报道,这条新闻之所以会引发各界热议,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正在于大家对国有发电企业和国家电网高成本的强烈质疑。
诚如新华社报道所说,广州市相关部门敢于公布监审报告,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我们也希望更多的政府部门能有这样“自曝家丑”的勇气。对资源垄断企业来说,老百姓并非不能接受涨价,但前提是必须把成本说清楚。财经评论员 张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