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上海银行业首次评估“创新力” 中资行量化指标独占鳌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8 08:3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王芳艳 上海报道

  6月27日,上海银监局发布的《2011年上海银行业创新报告》(简称《报告》)披露,在部分创新领域中资银行成为市场引领者,按金融创新成果数量排序,排名前十位的机构全部是中资商业银行。例如,交行总行合计创新成果数量为69个,位列第一,工行上海分行以53个位列第二,其后为浦发总行、浦发上海分行、农行上海分行等。

  此次共有87家上海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统一的评估模板,完成了自评估报告,共提交了2011年度产生的690项创新成果。

  “上海银监局从理解、分析产品的角度出发,多次征求各机构意见,确定金融创新的四个应用范围,即支持重点行业、服务民生、航运中心建设、金融中心建设,制成统一模板,第一次开展了全行业创新的自评估工作。”上海银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报告》认为,上海银行业创新能力比较强。根据创新的原创性和影响力,将创新成果分为两个级别:重要创新,在国内银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一般创新,主要包括系统内的改良和优化,对本系统有良好的效果。在2011年度产生的690项创新成果中,重要创新为177项,占25.65%。

  上海银行业的重要创新项目主要集中于三个领域,其中:“支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34项,占重要创新项目的19.2%;“支持走出去战略”的17项,占9.6%;“金融市场和衍生产品”相关的18项,占10.2%。此三个领域内的创新成果占重要创新的近40%,反映了国家政策导向、上海发展战略和比较优势对银行业创新的引领作用。

  与中资银行不同,外资银行主要在其专长领域内创新,成果高度集中在金融中心建设相关领域,占该领域创新成果总数的47.61%。数量靠前的为瑞穗中国、汇丰中国、东亚中国等。

  《报告》总结,上海银行业的金融创新主要以简单、实用的产品和服务为主;立足于原有系统、产品、服务进行“边际创新”和“微创新”是创新的主要方式;创新不仅体现在新业务领域的开拓,也体现在对传统存、贷、汇业务的改良和革新;从产品到后台、风控整体地推进创新,如交易业务的平台建设等。

  但创新仍面临着一些长期制约因素。如商业银行追逐规模扩张,粗放型扩张欲望强烈,不够重视通过创新有效提高盈利能力和服务水平。调研结果显示,诸多机构财务系统都不能支持创新业务的成本收益分析,高管无法精细把握产品收益和风险,不能确定创新的经营绩效进而进行有效的创新激励。

  其次,则是缺乏长远的创新战略规划。为此,上海银监局正在督促机构建立完善内部机制,要求设立“产品服务审核委员会”。

  此外,由于上海的银行业大多是中资银行分行,法人银行较少,各分行创新产品研发均需要总行审批,且往往需要系统开发或者升级予以支持,造成分行的创新定位倾向于系统内局部优化和改良。

  一位银行业人士称,在此次央行放开存款利率上浮区间后,尽管上海的银行业贴近金融市场,但定价并非根据区域市场进行成本核算自主定价,大多数分行由总行统一制定,“并未体现出靠近金融市场的创新优势”。

  相关人士透露,浦发银行与美国硅谷银行发起设立专注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合资银行,已获监管机构批准,正积极筹建,近期在接受上海银监局的验收。这是上海银行业扶持高科技行业的重要探索。然而,硅谷银行在海外与VC合作,可以对LP、VC发放贷款,但在中国展开业务却面临诸多制度障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