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价格改革推动价格上涨 应照顾到末梢群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8 13:33 来源: 中国网真正的改革,是既在市场化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又能守住公共利益。这二者应是资源价改的底线。
近期轮番启动的水、电、油、气等资源价格改革对哪些群体冲击最大?新华社记者分赴京沪浙鲁等地对城乡低保户等社会“末梢”群体进行的调查表明,尽管国家已实施了对困难群体的倾斜政策,但资源价格改革形成的价格上涨叠加效应,仍对部分低保户、小微企业、农民和运输户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资源价格改革的初衷,是将市场因素移植到政府定价机制中,重新发现真实价格,通过市场配置,提高对基础资源的有效使用率。过去,定价采用成本核算法,对资源的稀缺程度、价格变化、环境成本缺乏应有的敏感,尽管有效阻断了价格变动给企业和居民生活可能带来的波动,但也“激励”了粗放式的资源生产和使用。煤电“打架”等问题,也由此凸现。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探索与市场经济对接的资源价格机制,无可厚非。但是,水、电、油、气等基础资源,不仅是生产要素,也是生活要素,具有公共服务特征。基础资源商品化和市场化到什么程度,最符合经济利益和民生利益,需要详加考量。
首先,基础资源的价格市场化程度,需要与国家补贴幅度相匹配。价格市场化的步伐加大,对困难群体的补贴力度也应加大。如此才能保证价格市场化不会淹没基础资源的公共属性。
其次,基础资源的商品化和市场化,不能只以价格为先导。价格机制改革固然是基础资源合理化配置的重要环节,但现实情况是,联动行业的市场化仍然脱节,资源输送企业仍然完全掌握价格制定权。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市场化就是不彻底的市场化,就意味着市场合理配置资源这一初衷难以达到。如此一来,价格的市场化就容易成为由终端用户买单的伪市场化游戏,并让“末梢群体”感到痛楚。
资源价改不让“末梢群体”痛楚,就要让公众参与到价改的议事中。遗憾的是,基础资源的生产成本、输送成本至今没有公开化。公众无从知晓,在缴纳的基础资源费用中,哪些是合理成本,哪些是可以节省的成本。公众可以参加的听证会,在实践中常常异化为“涨价会”,来自公众特别是“末梢群体”的声音,难言掌握了话语权。
基础资源实现合理和科学的生产及使用,需要更完善的设计。公共利益需要考量,市场化程度需要全面。价格单兵突进式的市场化,不应是改革的全部内容。本轮资源价改的全面启动,要防范重视企业利益的倾向。真正的改革,是既在市场化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又能守住公共利益。这二者应是资源价改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