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资源价改如何“闯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9 13:19 来源: 新闻晚报

  □据新华社电制图任萍

  一边是中国跃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成就,一边是总能耗猛增4倍的现实;一边是资源性产品越来越稀缺,一边是“计划电”“廉价水”多年延续。

  2012年,以阶梯电价和城市水价调整为标志,中国资源类价格改革从“探路”走向“提速”。

  理顺定价机制,是资源类公共产品价格改革的核心。推进改革,难免会伴随“阵痛”。面对许多“硬骨头”,如何在保民生与市场化之间寻求改革的平衡点,体现科学、公平、稳妥,成为关键。

  从步履蹒跚到全面提速

  多年来,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步履蹒跚”: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资源类价格改革方案就已形成;2005年,国家有关部门召开 “资源价格改革研讨会”;2009年,“资源价格改革”在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列为首要工作……围绕资源价格改革的争议,或因利益分配的复杂性,或因通胀压力、政府保民生的顾虑,改革一再延迟。

  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是,“近些年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速,离不开资源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表示。

  以煤电价格为例。随着煤价逐渐放开,价格上涨,仍有电价作为“防火墙”,工业生产不会因高电价而受冲击,物价指数不会因此被持续推高。另一方面,高能耗困境让“非市场”资源价格日益“捉襟见肘”,频频发生的“电荒”“油荒”“气荒”即是明证。

  固化的定价机制下,原本是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信号灯”的价格,日渐“失灵”--电煤价格不断上涨,电价却不能动,导致电厂越发电越亏损;国内柴油已经供不应求,但全国 “批零倒挂”局面频繁再现。

  “‘旧价格机制’的马车,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公路上,显得气喘吁吁。”中央党校研究员曾业松说,中国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迎来关键时刻。

  环视价格体系,中国的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但在能源资源、公共事业等领域,价格不合理的问题未有改观,深化改革已成必然。

  “历史上我们已错失过改革机遇,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未来改革的难度不断加大,应抓住现今难得的 ‘机遇’,加速‘闯关克难’。”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说。

  “非改革”因素必须剔除

  2010年以来,资源税改革试点起步……要保持改革的公平性,某些“非改革”因素必须剔除,否则会让改革沦为涨价的“幌子”。这就意味着,资源价格改革,不仅仅要做“加法”,也有“减法”,尤其是一些认识误区。

  误区一:改革就是“纯市场论”

  资源类产品价格经历多年改革,仍未彻底改观资源产成品的“非市场”价格,原因就在于改革另一着力点在于“保民生”,资源品是民生之本,一味追求“纯市场化”改革,显然偏离国情。

  曾业松教授认为,资源性产品兼具公共产品和商品的双重属性,如果只盯着市场,搞“一步到位”,这样的改革会“伤民”。

  误区二:理顺变“唯涨价论”

  不绝于耳的改革声中,一些资源价改 “听证会”几乎成了 “涨价告知会”。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的重点是理顺价格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涨价”。

  上海复旦大学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吴力波认为,改革目的不是涨价,更不能借改革之名乱涨价,能源市场化改革目的是抑制垄断,提高品质,改进服务。

  误区三:提价“补亏论”

  资源类产品往往具有天然垄断性。不少公用事业企业把亏损的理由仅归于资源价格偏低,事实上管理不善、人员超编,都可能是导致亏损的原因。

  个别能源企业一边哭穷要求涨价、一边坐收巨额利润,无不反映出公众买单为垄断企业“增肥”的不合理性。

  以城市供水为例,国内管网漏损率超过15%的城市不在少数,这与欧洲平均不到7%的水平形成巨大反差。“跑冒滴漏”产生的巨大浪费,大多还是通过水价由公众承担。

  “较真”居民“水龙头浪费”,却对企业管理不善产生的漏损 “视而不见”,未免有些舍本逐末。记者调研发现,同样是老旧管网密布的浙江绍兴,通过加强管理,漏损率从23%锐减到3.77%,一年节水上千万吨,这个“特例”引人深思。

  改革寻求“国情平衡点”

  在资源价格改革中,迟来的“市场化”之路,并非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改革的审慎、稳妥,取决于三大关键:

  ——充分尊重和广纳民意,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被动接受“行政命令式”的单边涨价,到建立表达民意的听证会制度;从听证会上全部代表“同意”涨价,到最近江苏阶梯电价调整没有一名代表表示完全赞同……值得肯定的是,在近些年调整资源类产品价格过程中,各地民意的分量正在逐渐加重。

  不过,一些地方在推进资源价改过程中,罔顾民意、假借民意的行为还时有发生;“打过招呼”的代表多,“不同声音”的代表少……旧弊不除,改革难成。“‘闭门造车’地设计改革方案行不通,根据百姓呼声及时调整完善改革才是关键。”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傅涛说。

  ——公开、透明的成本监审,是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

  多年来,水电油气等资源性产品涨价,最受诟病的就是真实成本不透明,涨价理由含糊,“糊涂账”变成 “糊涂涨”。最近广州市上调水价进行的“成本监审”中,每方水就被“挤”出了0.35元的水分,相当于水价真实成本的17%。

  其实早在2002年,国家发改委就制定了 《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成本监审暂行办法》,2006年,又进一步制订了《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成本不公开,改革机制不透明,阻碍了改革。

  傅涛表示,成本监审应该成为资源价改的首要“关口”,既要体现对成本的“筛查”作用,把不应让公众承担的成本剔除出来,也要明白及时“晒账”,用科学、公平、透明提升公信力。

  ——找准各方利益 “平衡点”,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水电油气等资源类价格改革,关系着政府、公用事业企业、居民等多方利益。作为生活必需品,资源类产品价格既不能因价格过高而冲击基本民生;又不能使政府特许经营的公用事业企业长期“扛”亏损;也不能让政府“大包大揽”,全由财政买单。

  世界各国都极其注重政府对公共事业产品价格的监管。改革“平衡点”的关键,是根据各方“承受力”,实事求是制订改革方案,“改革方案的人性化不容忽视。 ”骆建华说,资源类产品改革中,应加大对困难群众的补贴,不能挑战老百姓刚性需求的极限。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