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海底事 皆为人间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30 07:39 来源: 经济日报万里太空巡航,七千海底试剑。
29日,翱翔天外的“神九”载誉而归;此前,潜探深海的“蛟龙”再破纪录。短短几天内,万众瞩目的“神九”和“蛟龙”,分别完成了各自的预定目标,交上了圆满的答卷。
“神九”和“蛟龙”的成功,令全国人民、全球华人无不欢欣鼓舞,无不为中国跻身新的高科技领域而倍感振奋,由此生发的信心与力量弥足珍贵。载人航天与载人深潜两大工程体现出来的进取意识和探索精神,极大激发了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热情,这种精神文化财富也是非常宝贵、非常重要的。
飞天入海,皆为国家战略的需要。
载人航天与载人深潜,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的集中展示,是探索未知领域、拓展生存空间,开发利用外层空间和海洋资源的需要,在政治、战略、经济、科技、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做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载人航天工程是同两弹一星一样展现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性工程,事关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
载人航天工程发展20年,累计投入仅390亿元;“蛟龙”号深海探测10年研发,资金投入不超过2.5亿元。而2011年中国研发经费支出为8610亿元,其中政府投入2000多亿元。飞天入海在我国的科研投入中占比并不高,但意义却很重大。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说,“中国是大国,大国要做大事。因为人类现有的生存空间不足、发展能源不足,空间探索和海洋探索是影响人类未来福祉的重大探索,对科学的发展将产生重大的、长期的影响。”
飞天入海,皆为人才培养的摇篮。
载人航天工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使我国在大型现代化工程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载人航天还为相关人才的锻炼成长提供了难得机会,为保证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需要,培养了一支规模较大、专业较全、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也为相关领域输送了大批人才。我国空间环境领域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子午工程,就借鉴了航天系统的工程管理经验,子午工程项目建设工程经理部总经理吴季,项目办公室主任、总经理助理张晓曦,都是曾经的航天人。
飞天入海,皆为造福人民的善举。
更多品种,更高产量,太空育种让人们的餐桌有更丰富的选择;原本用于航天服的中空吹塑成型技术,转为民用后让运动鞋更轻便适脚;航天员在长时间的太空飞行中需要抗骨丢失、抗肌肉萎缩,其技术成果可应用于长期卧床病人的治疗;航天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通信、气象观测、天气预报、卫星导航定位、地球环境监测、减灾救灾等方方面面,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说,“我国有400余项载人航天技术成果正在转化推广,在科普教育、矿业安全、健康医疗等方面已有了具体的应用。”
而探海的“蛟龙”,在突破诸多关键技术的同时,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应用产品。“‘蛟龙’号的科研程序已经完成,经过了7000米海试验证可以交付用户了。”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方书甲说,“用户就是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未来将用‘蛟龙’号进行深海科学考察与海洋工程服务。”
飞天入海,皆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
经过飞天入海的考验,我们掌握了很多买不来的核心技术,有力地推动了能源、信息、控制等领域的发展,带动了电子、材料、制造、化工、冶金、纺织许多行业的工艺创新和产业提升,形成了巨大的拉动和辐射效应。
“蛟龙”号深潜中用到的自主创新水声通信技术,早已用于民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仁和说,“2008年奥运会青岛赛场的水下通讯,就采用了这一技术。”
用于模拟真空热环境的热真空试验设备,是载人航天中必备的实验设备。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天宫一号总设计师张柏楠告诉记者,“过去我们曾经想买入这种技术却没有成功,现在我国自主研制的热真空试验设备已经出口到俄罗斯这样的航天强国了。”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规划,我国将形成北京、上海、陕西等8大航天产业基地,其中尚在建设的有4个。建成后,将提供数万人的就业机会,创造的产值也将达上千亿元。
扬国威、求资源、育人才、便生活、促经济,我们的天上海底事,原本都为人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