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县域经济的未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30 22:28 来源: 一财网

  国家审计署最近发布了对全国18个省的54个县的财政资金审计报告,这份筛选了财力状况好中差各占三分之一的调查显示,全国县乡财政的困难局面正在好转,“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基本得到解决。但县级财政的收支结构仍存在压力,财权和事权并不匹配。

  调查报告称,当前县级政府的独享税种(如契税等)税源较为分散,县级财政性收入中非税收入占比相对较高。2011年,54个县实现的财政性收入中,非税收入占60.45%,非税收入占比超过税收收入20.90个百分点。

  据对54个县2010年支出结构的分析,为满足国家有关农业、教育、科技等法定支出的增长要求和中央有关部门出台的达标增支政策安排的支出,是其当年公共财政支出的77.23%,留给县级政府自主安排的财力占比较小,造成县级政府部分财政性支出存在一定压力。对比东部和中西部发现,54个县中,45个中西部县的上述比例为81%,高出9个东部县约11个百分点。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县级财政仍然没有摆脱靠上级财政支持的状况。2010年,18个省县级财政共收到上级转移支付资金16008.36亿元,是其当年实现公共财政收入的1.25倍。重点调查的54个县在收到转移支付后,以总人口计算的县级人均公共财政收入为3873元,是转移支付前的2倍多。

  以上种种官方数据显示,县域经济的发展任务任重道远。如何让县域经济减少财政转移支付,建立自主的发展循环,是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县级行政单位是中国的地方二级行政区域,也是中国地方政权的基础。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县域行政规划。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郡县制,自此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自古就有“郡县治,天下安”的说法。

  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共有285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这些县级单位承担了中国最基本的管理工作,也同时成为一个个基础的竞争单位。最近十几年,由于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以及农村乡镇企业的衰落,大量的县域经济缺乏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县级财政不得不将“保工资、保运转”作为主要职责。

  县域经济如何不同质化发展,找到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是很多基层管理者最关心的话题。这方面学者多有论述,第一财经日报近期也就此问题在北京举行了专门的研讨会。专家们达成的共识是:要积极探索创新型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的发展区域特色产业。

  在这方面,河北固安县正在尝试的产业新城模式值得关注。这种模式具有“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统筹”的特点,主要的操作方式是在结合当地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整体招商引资,将工业园区建设和城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以特色产业链吸引企业进入,同时做好配套建设和服务。

  这种尝试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了模式,而是在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探索后才逐步总结出规律。这种模式的成功是建立在地方政府和企业密切配合、长远规划的基础上。据介绍,新城的规划并非简单的划块地、建厂房,而是基于当地城镇化发展的中长期考虑,花费重金做好了产业和城镇的科学规划。

  当然,像固安这种紧邻北京的县,和西部交通等条件不发达的县难以直接对比。但其充分发挥自身区位和产业特色的思路,确是值得借鉴。

  发展县域经济不是一味的发展重工业和制造业,西部不少自然环境优美的县市完全可以开拓自己的旅游资源,将山清水秀变成世代人可以分享的财富。一位学者就说过,阿克苏的苹果、吐鲁番的葡萄、河南的山药,这是原产地属性。“这个东西往往我们地方政府看不到,如果把地方的独到东西放在区域经济品牌塑造上,我看就是有亮点的。”

  县域经济的未来归根到底还是和人有关。只有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潜力,才能真正找到一条符合本地特色的发展道路。全国百强县主要都是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这些地区对保护本地工商业创新、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都有很强的服务意识,这种宽松的环境和服务心态才会推动层出不穷的企业创新出现。这值得很多仍有强烈官本位色彩的县级部门借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