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企业投资意愿低迷考验“调结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2 00:59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本报评论员杜鹃

  在刚刚过去的上半年,中国的宏观经济仍然是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之一。不同的是,以往大家关注的主要是中国的GDP增速有多高,而现在讨论更多的则是今年中国GDP增速将会有多低。

  眼下,二季度刚刚过去,相关的统计数据还要等些日子才能出台,但学者们普遍认为,二季度GDP增速下降已无多少悬念。有趣的是,大家同时普遍认为,6月份的银行系统人民币新增贷款余额会超过上个月,达到近万亿元的水平。这是今年3月份之后,半年之内第二次单月人民币新增贷款余额接近万亿元,而上半年全部6个月的人民币新增贷款余额将超过2010年和2011年的同期水平,成为近十年来仅次于2009年的第二高点。

  一般来讲,银行是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其放贷行为是为了满足市场的投资需求。因此,银行信贷规模的增长,反映经济处于上升阶段企业投资需求旺盛。然而,我们的情况似乎并不是这样。如前所述,一方面,当前GDP的增速有明显的下降压力。7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持续回落至50.2%,创下年内新低,显示当前经济仍有下行压力;而另一方面,来自央行最新发布的《第二季度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二季度银行贷款需求指数为70.8%,较上季度大幅下降8.8个百分点,创下2009年以来的季度最低值。可见,在经济景气度下滑、需求增长乏力背景下,企业中长期投资意愿低迷、动能不足,票据融资在银行新增信贷规模中所占的比例再次出现上升趋势。

  这样说来,今年上半年银行新增信贷规模的增长有明显的“人为努力”的成分。有一种说法是,6月份作为二季度的最后一个月,银行普遍有业绩考核压力,为了“冲时点”导致信贷规模虚增。的确,在银行业确实普遍存在为了完成考核指标“冲时点”的现象。但这种做法是每一季度、每一年都有的。而且,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新增信贷规模一直以来都是有政策指导的。也就是说,并不是银行想冲到多少就可以冲到多少。因此,对比以往各年的情况,以“冲时点”来解释6月份新增信贷规模的扩张,显得苍白无力。

  我们认为,二季度信贷强势反弹更多来自外部政策的刺激,因此,政策制定者尤应警惕上文央行报告中提到的当前企业自身信贷需求总体不足的现实。

  这种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对比2010年和2011年各月的数字,今年以来我国银行系统人民币新增贷款余额明显呈现增加趋势。这种情况总让人有一点似曾相识的感觉。事实上,2009年上半年的情况与今年有很多相似之处。另一方面,统计数字反映,2008年以后,全国的GDP增长速度基本上沿续了以前年份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同2008年以前相比,银行的新增信贷规模增长了一倍以上。这是否意味着2008年以后经济增长对信贷扩张的依赖更甚于2008年以前呢?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调整经济结构一直是政府的基本经济政策之一。这一政策是根据当前中国经济状况、着眼长期可持续发展提出的,得到了学术界和经济界的普遍赞同。一些企业家反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企业普遍感觉日子难过,通过转型寻找新增长点的压力明显加大。但是,这种“苦日子”并不长,随着4万亿的投入,企业的困境很快出现了转机。今年以来,企业再次感觉到了经济增速减缓造成的压力。那么,这一次的压力会持续多久呢?

  压力中蕴含动力,危机亦带来机遇。企业要改变熟悉的增长模式,需要新的开拓、学习和投入过程,为此要冒一定的风险,甚至需要做出某些牺牲。实践证明,要抓住调结构、转方式的机遇,还需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把握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帮助企业脱困与推动企业转型、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关系。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