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是消毒还是“投”毒?——泳池管理敲响警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2 11:13 来源: 中国网

  去泳池里游泳也会中毒?日前,上海宝山区一家健身会所泳池因为工作人员违规操作,有毒物质挥发导致9名泳客不同程度中毒,其中1人病情危重。此前,南京、杭州等地也发生过类似的泳池中毒事件。

  泳池为何突然出现有毒气体?泳池的安全操作究竟有没有规范?健身会所和公共体育场所的安全如何保障?

  违规制作消毒氯水致9名泳客中毒

  位于上海宝山区的唯嘉健身会所6月27日晚9时许突然出现一股味道浓烈的刺激性气体,导致正在游泳的泳客出现咳嗽、恶心等中毒症状。7名成年人和2名小孩症状较为严重。

  据了解,事发前曾有人在泳池边打开了一个白色塑料桶的盖子,随即一股刺鼻的气味迅速弥漫开来,距离最近的几位泳客当即晕倒,正在深水区游泳的三人伤势最重。据泳客反映,泳池一般会在晚上9点半清场后使用化学试剂进行消毒,此事件的直接原因是工作人员提前调配的某种消毒剂。

  上海宝山警方6月28日介绍,经初步调查,上述事件系因唯嘉健身会所工作人员在泳池边违规制作消毒氯水,致游泳者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化学性灼伤。

  目前,上海市卫生防疫、安监等多个部门已介入调查此次事件。而事发的健身会所已经关门停业。

   违规操作致事故 安全管理引人忧

  据一家体育俱乐部的泳池管理人员介绍,一般泳池每天都使用消毒药品进行消毒,而消毒基本在开放前一小时和夜间清场后进行。消毒的方法是用药品兑水,均匀地洒到池中。调配消毒水一般要求在室外或者专门的房间内进行。

  而事发的唯嘉健身会所相关管理人员介绍说,该会所的泳池每天早上开放前、中午时分以及当日泳池清场后分别进行1次消毒,对于消毒水的制作过程和水中氯的含量也有明确要求。平时消毒水都在泳池附近的一间机房内进行,但此次事故原因是临时换了人,来到泳池边制作,结果产生大量氯气弥漫。

  有泳客反映,此次事故中调配消毒水的工作人员并非正式工作人员,而是泳池教练,而且在泳池尚未清场时就提前进行调配工作。

  可见,一连串的违规操作、有规不依,是导致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而这样的问题,并非个例。

  2009年8月9日,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游泳池消毒剂泄漏,导致20多名泳客中毒送医院治疗,事后的事故原因分析披露,事发当时也是工作人员在游泳高峰时段准备消毒,而且没有按规定用干布擦干有毒液体而是用水冲洗;

  今年6月,杭州市一家小区游泳池,同样是因为救生员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泳池消毒水的制作,导致氯气泄漏致人员中毒送医。

  “发生这样的事件,主要原因还是游泳馆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暴露的是管理方面的问题。”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余竹生说,“工作人员在什么时间消毒,消毒前应该检查哪些情况,这些都是需要有规范的程序。如果制度完善、工作人员按章办事,这样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健身场所安全管理需敲响“警钟”

  专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市民对于健身的需求不断提升,而类似泳池中毒事件折射出的健身场所安全管理难题,需敲响“警钟”。

  一是健身场所的“安全硬件”需强化,包括安全防护设施和硬性的规章制度。“一些健身场所设施老化,通道、水管缺乏及时的检修,都可能出现安全问题,而这些都应该是在其基本的规章制度范围之内的。”余竹生说,这些规章制度不仅仅要对场馆的设施规格、标准、安全性提出明确要求,而且要对执行、维护和安全操作标准作出明确规定。

  二是人员管理需强化规范、提高安全意识。多次发生的安全事故中,泳客和部分管理者均反映场馆工作人员存在不规范操作行。因此,加强健身场所的员工培训格外重要,对于规章操作和失职的行为,还应进行追惩。

  三是公共体育场所应该建立应急响应方案和设施,并加强公共宣传和普及教育。余竹生指出,此次上海泳池中毒事件中,部分游客未能及时、有效逃离毒气弥漫区域,而健身会所也没有第一时间处置好受伤泳客的送医等情况。“健身场所应该有一套应急方案,工作人员要了然于胸,发生了意外事故要尽快、尽量减轻伤害。而且,健身场所应配备医护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对意外情况进行救治。而所有这些都应该公开、主动地向公众和消费者进行宣传、介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