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20”49页文本的论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3 01:57 来源: 21世纪网“你们在这里开会讨论南南碳减排项目,但你们有没有真正去关心指导下一个20年可持续发展的文本。”6月21日傍晚,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边会上,一位男子质问与会官员。
这是“里约+20”首脑峰会正式开始的第二天。
大家都显得有些不耐烦了,因为193国领导人在6月20日抵达位于里约热内卢巴哈区 (Barra)的会场(Rio Centro)后便开始了三天的轮番演讲,而并没有真正集聚一堂坐下来商量未来20年之路。
“一次各国领导人能够交锋,能坐下来讨论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绿色和平政策与公共事务主管雍容显得有些无奈。
现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峰会)已经结束了快两周,各方对大会取得的成果—— 一份49页《我们憧憬的未来》的文件还在褒贬不一的进行着“论战”。
但是,大家是否有想过,除了文本以外,“里约+20”还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这次在“里约+20”首脑峰会正式之前还举行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边会包括企业边会、人民峰会、联合国环境发展署(UNEP)边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边会、银行业边会等。
“这样一些组织的行动以及各方做出的承诺其实也是此次‘里约+20’峰会的成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西格里德·卡格(Sigrid Kaag)对本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在边会上,UNDP提出了超越GDP(Boyond GDP)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human sustainability index)概念、世界银行推出“自然资本核算行动”、 8家发展银行创立可持续性运输系统、银行也提出自助与能源相关的项目以及各大企业做出了提高能耗效率的承诺等。
当然,这些承诺和指数也存在能否“落地”的问题。
多边主义的胜利或没有实际成效的失败?
官方称这是一次多边主义谈判的胜利,抛出的理由是毕竟在国际上越来越多元的情况下,能达成一份协议已非易事。“‘里约+20’峰会是经过数月艰难谈判后取得的一次多边主义的重大胜利。我们看到了一场不可否认的全球变革运动取得的又一进展。”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6月28日在纽约联合国的总部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的确,最初,大会秘书处拿出了一份19页的初稿,向全球各方征求意见。之后,文本变成了206页“零草案”。后来文本又几经周折变成了89页,然而在巴西6月15日接手之前仅有28%的文本内容被各谈判国接受。巴西接手后,经过多方妥协,文本最终被删减为49页,并且在6月19日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上得到了通过。
但这一消息传出后,各方一片唏嘘。
各大非政府组织如世界自然基金会、绿色和平、施乐会等齐发不满,认为文本并无实质内容。为了表达愤怒,6月20日,他们选择高峰会开始时在首脑会议场馆外进行抗议。雍容表示,“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对政府来说是一个成果,但是他们却不在乎成效。”
联合国秘书长助理、1982年《联合国海洋公约》四大起草人之一的阿瓦尼·贝楠博士(AwniBehnam)对本报记者表示,这并不难想象各大社会组织对大会成果有多失望。花了大量心血去准备“零草案”的他们最后得到的是一个并没有具体时间表、没有具体数字,而仅有一个框架的文件。
巴西一位名为巴斯托斯(Ejberto Bastos)的官员却对本报记者表示,“谈判代表们在这里讨论的事情,我想他们已经竭尽余力了。结果可能并不是非常的理想,有些人或许也不是很满意。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议还是成功的,只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这么去想。”
当然一次会议要解决今后20年的事情肯定也不现实。就连潘基文也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并不是一个终点。它给了我们一套新的工具去展开工作。”
发展指标何时“超越GDP”?
出路!出路究竟在何方?
尽管此次“里约+20”首脑峰会的成果与年前那场各方都积极进取的会议相比确实少了能够炫耀的成果,但是这次会议依然能看到新闪光点。即一些国际组织其中包括企业、银行以及国际政府机构开始单独的为未来20年的发展做出承诺。
“这无疑为‘里约+20’峰会挽回了一些面子。”西格里德·卡格表示。
其中,世界银行宣布每年将会提供80亿美元资助新能源项目;欧洲银行也宣布在2015年之前,该行将用80亿美金资助东欧和中亚的能源项目;作为跨国公司的飞利浦也表示整个生产能源效率要在2009年的基础上再提高50%。
这只是承诺的冰山一角。
根据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对各大机构在“里约+20”峰会上所做出承诺统计显示,已有218份各式各样的承诺,其中各机构最关心的是未来能源的问题。根据资料显示,承诺中57%是关于能源、18%关于水、11%关于城市、5%关于海洋、5%关于工作、4%关于食物、1%关于灾难。
但是做出承诺不一定就代表一定会履行承诺,也并不代表能很好的实施,毕竟这些承诺并没有强制约束力。也就是说,各大组织在“里约+20”峰会上都发出了正确的声音,但这些声音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存疑。
不少观察者注意到尽管不少组织特别是企业做出了提高能耗的承诺,并且计划了一个更加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图,但是大多数做出的决定并不是那么雄心勃勃。一位来自英国的会议观察家对本报记者表示,“大多数企业都对自己的创新技术感到非常骄傲,但是他们却未能提供与应对气候变化相称的解决思路。
除此之外,会下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是如何“超越GDP”。从20世纪末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GDP并不能衡量发展,而是需要用经济、社会以及环境三个要素来衡量。
由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6月20日“里约+20”峰会开幕当天,新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HDI)的概念,要求以一种更为全面的方式衡量社会发展,提出将教育、健康和工资收入等要素融入经济发展的框架中。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提出衡量发展的新指标。自1992年地球高峰会上提出需要寻找衡量发展新指标后,很多新的指标和衡量方法就被纷纷提出,如将环境成本纳入经济活动的绿色账户指标(green accounting)、世界银行提出的将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纳入经济活动的自然资本指标(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将消耗和生产率与社会福利相结合的英国幸福指数(happiness index)等。
尽管先后有如此多的衡量方法提出,但目前还是主要以GDP作为衡量发展的指标。那么超越GDP究竟什么时候才不再是一句口号呢?
西格里德·卡格就此表示,“其实前面所提到的一些指标包括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只是一个框架性的概念,我们只是提供一个自愿性的方案而并非强制性。我们并不能强制要求国家采取某一种方式衡量发展。因此其真正的内容还需要与各国政府、民间社会、学术界专家以及其他联合国机构和多边机构等进行多方商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