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联系汇率制的得与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4 01:1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杨昕韵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至今已实施近30年,本质是让港币成为美元的附属和延伸,借助于在全球居主导地位的美元来维持港币的稳定。和新加坡情况类似,香港也是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只能着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但结合各自的特点,两者走出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新加坡在根据自身地理优势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依然重视制造业,依靠高附加值的工业及信息产业,使制造业产值占到GDP的25%左右。贸易伙伴也非常均衡,前三大贸易伙伴马来西亚、欧盟和中国占比都约为10%。和日本类似的是,除了制造业发达外,依附于制造业上的服务业比重高,对经济稳定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新加坡通过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来实现收入增长,不断提高国民生活水准。所有以上这些,使新加坡有条件执行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取得成功。
香港则完全不同。随着内地的改革开放,香港的制造业逐步北移。借助联系汇率制度的特点,结合香港的法制、金融、人才等方面优势,香港逐步转型成为贸易和金融中心。近年内地经济发展,两地贸易往来增加、大批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离岸人民币业务也得以拓展,帮助香港不断增强其贸易和金融地位。
在这一过程中,联系汇率制度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在人民币国际化没有完成、人民币无法自由兑换的前提下,作为美元的延伸,港币起到了金融市场募集资金与贸易中介的作用。目前香港对内地贸易占到总量的50%以上,内地在港上市公司占港股总市值的50%以上,已成为内地企业最大的境外融资中心和第五大贸易伙伴,以四大支柱行业为主的服务业占到香港GDP的90%以上,这些都构成了香港经济目前的基础。
尽管美元地位近年有所下降,但仍是全球唯一的主导货币。全球储备货币的60%、全球贸易结算的40%依然仰仗美元。美元在过去一段时间虽持续贬值但依然稳定。而人民币在储备货币和贸易结算方面角色都还小,国际化进程才刚起步,急于脱离美元的联系汇率必定会影响香港经济目前的根基。
近十年来香港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非常明显:本地经济、贸易伙伴和金融市场过于依赖内地,经济、贸易和金融市场结构高度统一,容易受同一因素影响而产生同步同幅波动;薄弱的制造业、发达的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本地劳动力无法满足转型需要,劳动力市场弹性不足等,也引发了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问题。
作为金融中心的香港,金融市场资金的流动规模远超实体经济,资本市场由投资者和投机者共同组成,占据资金大部分的中长期投资者会持有各类金融产品。短期内,投机资金对金融稳定产生极大影响的情况下,可将这类资金用于维护汇率稳定保持市场对于港币的信心,就如1997年所发生的那样。本地经济、贸易伙伴和金融市场结构高度统一的特点,使得港币与金融市场交易货币即便分离也会因同一因素产生冲击,要维持货币的稳定所需的力度和资金并无本质差异。
随着内地快速发展,香港原有的劳动力竞争力优势被逐步削弱,收入增长放缓、贫富差距加大,类似希腊目前遭遇的窘境。在劳动力竞争力不足的状况下,希腊要么短期内脱离欧元区,依靠自身货币大幅贬值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要么留在欧元区以削减工资和各种福利支出来提升竞争力,但无论哪种方法实际上都意味着国民生活水准大幅下降,才能换取竞争力和就业率的提高。
所以要解决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的通胀和收入增长压力,仅仅依靠改变货币政策是不现实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改善经济结构、提升香港劳动力的竞争优势来实现,而这需要长期努力。香港货币政策的转变同样需要漫长过程,任志刚近期的报告《香港货币体制的未来》只能被看作是提出未来改变联系汇率制度的可能性,供各界作进一步探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香港与内地经济依存度日益提高,香港人民币化是大势所趋,但这取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任何操之过急的举动只会适得其反。(作者系第一财经频道驻香港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