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2011年北京GDP增速全国“垫底” 摆脱GDP崇拜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4 13:09 来源: 中国网

  2011年,北京以8.1%的GDP增速在全国各省区市排名中“敬陪末座”;今年一季度,北京再次以7%的GDP增速在全国“垫底”。不过,摆脱了GDP崇拜的北京上上下下并未为此感到不安。

  北京的自信,源自“此消彼长”。尽管经济增速下滑,但北京保持了预期中的“五稳五进”:经济运行“稳”、需求支撑“稳”、价格走势“稳”、社会就业“稳”、后势预期“稳”,创新驱动“进”、产业升级“进”、民生改善“进”、功能提升“进”、势能积蓄“进”。

  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协调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更加注重让人民群众分享发展成果。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首都北京在过去五年华丽转型。

  控速提质 提升内功

  上世纪50年代的功勋车床、铁水装载量260吨的鱼雷罐车、高耸的轨道吊车……在由首钢“二通厂”改造而成的中国动漫城文化园区内,这些记载着首钢发展历史的“钢铁古董”随处可见。

  首钢在对老厂区的改造设计过程中,将工业遗产就地变身为文化园区的设计元素,既保留了历史,也形成了特色。目前,这个文化园区已经开始招商引资,一个低耗能、无污染的现代“绿色产业”正在这片曾经制造钢铁的土地上“生长”。

  首钢的停产转型,是北京主动做加减法的一个标志。

  转型的过程伴随着阵痛,也孕育着希望。2011年,首钢石景山老厂区彻底告别炉火钢花,北京全市钢铁行业生产规模大幅收缩;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同比少增61.7万辆,机动车销售量下降44.3%;北京在全国率先作出新建普通住房价格“稳中有降”的承诺,全市新建普通住房价格下降11.3%,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4%左右。

  “这三个方面的主动调整,将北京GDP增速整体拉低大约2个百分点。年初政府设定全年经济增速8%的预期目标时,已经预留了经济调整的回旋空间,经济平稳增长符合调控预期。”北京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于秀琴如此评价。

  在做好减法的同时,北京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在深刻认识首都经济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思路,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生物和医药、新能源、都市型工业等适合首都特点的第二产业作为重点,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

  城乡一体 齐头并进

  在北京,农业占GDP的比重仅为1%,农业人口不到270万,而恰恰是“三农”问题,被北京市委市政府定为必须“接补”的“短板”。

  据北京市发改委统计,2003年,北京对10个远郊区县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仅为30%,2004年提高到40%,2005年以来连续7年超过50%,累计投入856亿元,投资年均增速约20%。全市已形成完整的公共财政惠农政策,仅“十一五”时期公共财政让渡区县财力就达212亿元。

  在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拉动下,北京各区县大力推进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保障、社会管理等“六个一体化”,加快农村向城镇化、社区化转变。

  “近些年,村民感受最大的变化是宽阔的马路通到了家门口,路通了,一通百通,村民的思路也就通啦。”顺义区杨镇红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唐江岩对记者说,以前,红寺村只能靠天吃饭,连一条像样的村路都修不起。自2007年以来,政府已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村里修路、改水通电、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太阳能浴池等,使村容村貌大变样。

  北京市农委负责人介绍,北京大力发展高端、集约、高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一产和二产、三产不断融合,农业产业和环境建设紧密结合,农业的生态、休闲、旅游、服务、文化等功能不断拓展。

  近年来,北京的会展农业、设施农业、创意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兴农业形态蓬勃发展,沟域经济方兴未艾。2011年起,北京每年设立1亿元的沟域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延庆的“百里山水画廊”、门头沟的“玫瑰谷”、密云的“紫海香堤”、怀柔的“雁栖不夜谷”等特色沟域吸引无数游人前往休闲娱乐。2011年,全市农业观光园和民俗旅游接待户总收入分别达21.7亿元和8.7亿元。

  民生优先 幸福为本

  过去的五年,北京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不断加大,老百姓从发展成果中分享的好处越来越多。

  延庆县千家店镇大石窑村,以前处于泥石流多发区,2006年合并4个自然村整建制搬迁新址,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记者来到这个村子,看到一排排新房整齐划一,道路整洁宽阔,数字影厅、健身广场、益民书屋、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大院等一应俱全。

  大石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侯文有介绍,政府出资提供的岗位有“十大员”,包括护林员、保洁员、管水员、文化管理员等,全村130名劳动力全部就业。2011年,人均收入达到1.37万元,比2004年的4500元大大提高。

  近年来,北京市为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下足了功夫。据统计,自2007年起至今,北京市保障房计划供地量增长了近6倍。为加大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北京市注入100亿元财政资金,成立了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并完善了政策性住房建设机制。

  2011年,北京市新开工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23万套,超额完成全年20万套任务,创历史新高;竣工10万套,比上一年翻一番;投资567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13%。

  居有其屋,病有所医。近年来,北京市医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得到缓解。2009年至2011年,北京市区两级财政医疗卫生经费投入共计489亿元。

  通过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2010年至2011年两年直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50亿元以上,个人医疗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降至26%,城乡个人就医负担比例平均下降20%以上。

  同时,通过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延时服务、提升基层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和结构等多措并举,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成效明显。

  此外,北京市还率先实现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标准统一。截至目前,养老保障制度已覆盖城乡居民1403.9万人,参保农民月平均养老金从原来的100元左右提高到400元左右,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的目标。同时,率先实现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统一,将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政策覆盖到60多万低收入群众。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