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区二十年发展铸就辉煌成果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5 09:41 来源: 中国网“天河1号”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时速达486.1公里的高速轨道列车、国际首台高效直流变频离心机组……一系列成果相继获得重要突破,开辟了产业发展新方向,显著提高了我国新兴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话语权。
1991年3月,国家批准建立武汉东湖、南京、西安、天津、长春、深圳等26个国家高新区并制定全国适用的扶持政策。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的数量达到88家,在全国形成了合理的布局。
二十年,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高新区茁壮成长;若干新兴业态在国家高新区蓬勃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新兴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国家高新区基本涵盖绝大多数现代高新技术产业门类,一些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新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环保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产业都初具规模。
国家高新区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民生需求,瞄准未来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在前沿关键技术开发、重大系统与装备研制、国际技术标准创制等方面超前部署,承担了大量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及科技计划项目,取得了一大批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成果,成为引领我国产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统计数据显示,1991年至2011年,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年平均增长45%,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经济建设。2011年,国家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133425.1亿元,占全国的12.3%;实现净利润8484.2亿元,上缴税费6816.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7151.9亿元;园区生产总值41662.0亿元,占全国GDP的8.8%;出口创汇3180.6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的16.8%;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工业增加值为7亿元,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平均万元GDP能耗为0.5吨标准煤,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目前,国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5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一大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核心技术专利的骨干企业已经成长为行业科技进步的“领头雁”,甚至在国际市场纵横捭阖。2011年,国家高新区共有工商注册企业38万家,新注册500万元以下科技型企业2.8万家;留学生创办企业1.7万家;孵化器在孵的创业企业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1.6万家,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41%;国家认定创新型企业106家,占全国的29.8%。2011年,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上亿元企业10371家;上10亿元企业1857家;上100亿元企业217家;上1000亿元企业2家,并有境内外上市企业996家。
二十年来,国家高新区始终把人才作为实现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大力聚集高端人才。截止到2011年,国家高新区企业年末拥有从业人员1073.6万人,是建区初期1992年的31.5倍;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高层次人才比重也在不断提升,大专以上学历从业人员比例从2001年的37.3%增加到了2011年的51.0%。获得硕、博士学位人员分别为46.0万人、5.4万人,归国创业的留学人员近5.3万名。2011年,国家高新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超过203.3万人,占到高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18.9%。高新区所汇聚的创新型企业已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培养新生代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2011年高新区共吸纳44.1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2004年以来,共吸纳224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
面向未来,国家高新区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十二五”时期,国家高新区将以深化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更加突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加突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突出服务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突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动力平台、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
国家高新区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谱写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壮丽诗篇,有力地印证了党中央、国务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国家高新区的英明决策与超前战略部署,必将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标志性成就而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