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概股红与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5 18:17 来源: 《新财经》

  文/周凡

   如今,中国概念股在海外资本市场日子真不好过,而一些原本准备到海外IPO的企业也无奈推迟或放弃了原本的上市计划。

   过去一年,东南融通等海外上市公司被爆出财务造假,欺诈投资者。今年4月,神州租车在美国路演期间,先后有三家中国企业被爆出违规操作股票、财务造假和高管私吞资金等负面消息,最后被迫撤销IPO。中概股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大部分股价大幅下挫。

   5月9日,SEC宣布起诉总部位于上海的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原因是德勤上海拒绝按照美国法律规定,向SEC递交一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的审计工作底稿,而这些文件与SEC正在调查这家公司涉赚财务造假的案件有关。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被停牌和已经退市的中概股公司已有近50家,其中大部分是被动退市。

   似乎一夜之间,中概股被贴上了“造假”的标签,到哪都被嫌,公众更把指责的矛头指向了出现问题的企业。造假从来没有国籍之分,美国造的假更大,安然造假倒闭、高盛帮着希腊搞出拖累全球经济的债务危机、华尔街的庞氏骗局等等,哪一个不惊世骇俗?

   只不过,美国是一个讲究程序公正的国家,而中国讲究结果正确,无论如何,造假与道德约束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正是体制的问题,美国造假要经过的程序太多,而成本又太高。

   一个人造假易,一群人造假难。许多案例说明造假需要高手,也有许多案例是“低能”造成,无能的人造假也不像,而中介们(不乏外资大牌)赚了钱之后,把责任“扣到”中概股上更是不厚道的表现。这不是单个企业的责任,而是整个链条和程序同时出现了问题。

   在美上市的中企目的地主要有三个:纽交所、纳斯达克和OTC场外市场,方式无非两种,正经申请上市和“借壳”上市。“问题企业”怎么上市的?很多中国企业连美国资本市场的规则都没搞清楚过,又如何造假,何来能力造假?

   上市本身是一件须多方面参加协调的工作,涉及面包括:股东方、公司管理团队、多家投行及保荐人、审计师、评估师、美国证监会、境内外律师、政府审批部门和投资分析师等等,每一方都会按照自己的要求来进行相应的尽职调查,签发意见函,而上市公司则会支付上市费用给中介作为酬劳。所以,当上市公司出问题时,也该查查这些机构的问题。

   最初大批中国企业跑去美国上市,并不一定懂公司治理和需要付出的代价,只是出于融资的目的或是虚荣心,尤其是很多民营企业,在国内融资的成本较大,为了扩张,贸然就去了,也因此出现了大量“买壳上市”的情况,融钱不成反吃大亏。

   为何大量借壳上市的企业融资较难?因其流动性实在太差,卖空者譬如浑水公司对中概股的大肆进攻、投资者对造假的忧虑,使得这些企业步履维艰。融钱的目的没有达到,每年还要交大量的Listing Fee(付给交易所的费用)和中介费,后者的支出包括支付给律师和审计师的费用,这些人全是外国人,很多都是在美国的小所,只负责给定期发表的财务报表签字盖章,实际上信誉很差,投资者根本不会相信,自然交易低迷。

   借壳上市存在这么一个问题,它是百分之百的美国企业,须服从美国法律,但业务却完全在中国。这些企业请不起“四大”,太贵!在美国市场上还有成千上万所小的中介机构,受雇于企业,根本没有预算在中国雇人对客户作审计。因此,这些小中介会通过在国内找一家小的合作伙伴完成,缺乏资质和实力的本土小中介专业素质和精力都有限,基本上企业说什么就是什么,负责把内容翻译成英文就万事大吉了。更别提很多小所连国内的合作伙伴都没有这个大问题了。

   “四大”就一定好吗?那些聘请了顶级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和律所的企业就一定能保证数据准确?这见仁见智,出问题的也不在少数,只是概率高低的问题。为了达到结果,过程可以忽略不计,不择手段也要达成结果。而正是由于对细节和过程的种种忽视,才导致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输”。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