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文化突围靠的是国际方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6 01:1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1853年,在纽约水晶宫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美国人伊莱沙·格雷夫斯·奥的斯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发明。他站在装满货物的升降梯平台上,命令助手将平台拉升到观众都能看得到的高度,然后发出信号,令助手用利斧砍断了升降梯的提拉缆绳。令人惊讶的是,升降梯并没有坠毁,而是牢牢地固定在半空中——奥的斯先生发明的升降梯安全装置发挥了作用。“一切安全,先生们。”站在升降梯平台上的奥的斯先生向周围观看的人们挥手致意。谁也不会想到,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安全升降梯。

  交流与沟通是1853纽约世博会存在的理由。当时纽约的人口约五十二万,境外移民占比达到46%。市民们来自世界各地,他们信仰不同宗教的神灵,说着不同地区的语言,身着各自的民族服装,有各自欣赏的艺术风格。多元文化聚集的纽约需要最直接、最具效率的交流载体,世界博览会无疑是当时的最佳选择。那届世博会持续了近16个月,成为当时世界上接触面最大、沟通最直接的交流载体。

  生活在继续,科技在发展,交流方式也在进步。如今新形式的通讯平台使得人们无论身在何方都能仿似身处当年的纽约,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然而这并不代表文化的交流就能因此而一帆风顺:在中国,有很多以“中国元素”作为创意的商业计划,但是大多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过度沉溺在传统的框架里面,没有找到能够把它卖出去的“通用语言”。 以目前中国花费了大量财力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为例,各大电影院里欧美电影轰炸着观众的眼球,而在其他国家,却很难看到中国的电影成为当地人的谈资。国外的电影可以在别的国家赚钱,中国电影却依赖着本土市场。反观好莱坞,也在产品当中积极地使用“中国元素”作为卖点,《花木兰》、《功夫熊猫》却在全球引起了巨大反响,刮起了中国风暴。其实这类动画的成功关键不在于中国的历史,而是好莱坞用它的制作方式提炼出了具有普遍吸引力的卖点,换句话说,他们用国际方式使得全世界都能轻松了解产品制作人想要表达的含义。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已被大家熟知的红岁茶,光在产品定价上就已定位于国际红茶品牌标准,按照国际高端红茶的定价原则,聘请与世界接轨的定价大师来定价。根据他们按国际标准进行的分类,红茶由深谙红茶之道、获全球广泛公认的英国人定价,白茶、青茶则由日本定价师定价;作为看家产品之一的“黄金宝”黄茶则是由法国的著名定价师定价。也只有这样细致的用国际方式制作产品,才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

  1837年,蒂芙尼只是开在纽约百老汇大街259号的一家文具及日用精品店。在1851年与世界银器制造大师的合作后,使蒂芙尼成为世界有名的银器制造商之一。1861年由奥黛丽·赫本主演的好莱坞电影《蒂芙尼的早餐》成功把蒂芙尼诠释为上流社会的代名词。1867年,在巴黎的世界万国博览会上,蒂芙尼荣获银器制品优秀奖,从而走向了闪光的历程。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那是蒂芙尼的天赐际遇,有制作大师配合,有好莱坞电影相助,有世博会的奖牌荣誉。但是不得不说,蒂芙尼之所以有今天的业绩,存于它在重视传统的前提下勇于向现代大胆挑战。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作秀、宣传,它注重的是博得反响,塑造大众容易理解的概念——如果说熊猫代表中国,那熊猫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利用世界对“只有中国才有熊猫”的认知,编造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大智若愚般的熊猫大侠,是成功的。

  与国际接轨,不仅需要国际化的思维,也需要耐心。毕竟,中国的文化产业更多是在摸索,而非按部就班似的前进。要让世界读懂中国文化,就必须按照国际的方式来执行,红岁等企业已经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如果说带有安全装置的电梯,使得摩天大楼得以崛起,现代城市得以成型,那也期待着中国产品突围而出的同时,诞生出这些创新精神的代表产品,带领着中国文化再现辉煌。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