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改善民生也是促进发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4 02:51 来源: 东方早报

  当前,国际形势再度陷入迷局。

  孙鑫

  当前,国际形势再度陷入迷局,我国通胀高温始终不退,上海投资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改善民生任务更趋艰巨,如何在复杂形势下促进科学发展,成为摆在政府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从当前很多地方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看,还是更多地从供给角度,即主要依靠发展新产业、建设新项目、增加新投资来促进经济新一轮增长。这些举措固然有“十二五”开局的投资冲动,但从根本而言,还是政府部门固有的外延扩张式发展思路占据主导地位。各地所采取的几乎同质化的新产业发展战略,已经导致一些新兴产业的供给过剩和恶性竞争。事实证明,供给导向的发展思维,虽然增加了地方政府的GDP,但也带来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并无明显改善,人民生活也没有因此改善。

  因此,有必要改变供给导向的发展思维,将发展视角转向需求导向。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满足需求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从国际比较看,相比同等收入国家60%左右的平均消费率,我国目前的消费率只有35%左右。如果能够有效地释放消费需求,提高消费率至世界平均水平,将由此带来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提高消费率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增加百姓消费,另一种是间接增加百姓消费。直接增加百姓消费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途径,但它有一个前提,就是要百姓手中有钱。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拥有了巨额的财富积累。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财富分配机制仍然不完善,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至关重要的初次分配中劳动分配比重不高,且呈下降趋势,这导致劳动者收入增长慢于社会财富总额的增长,百姓消费能力受到严重制约;二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长期存在,近些年又出现城市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新的二元结构问题,这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改变现有收入分配体制、破解两个二元结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因此,寄希望于通过快速提升百姓收入来促进消费、推动发展,短期内难以取得明显成效。

  提高消费率的另一种模式,是间接增加百姓消费。所谓间接增加百姓消费,是指在不用百姓实际支出的情况下,增加其对某些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如医疗、教育、养老、文化等民生保障项目,并由政府为百姓消费买单。和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基本保障投入比重较低,这导致百姓部分支出被迫用于保障支出,挤占了本应用于正常消费的支出;而且,在民生保障体系不完善的背景下,百姓对自我保障将更加关注,对消费也将更加谨慎。因此,政府要通过加大民生保障的财政性投入,加快建立健全基本保障体系,改变百姓保障预期,使百姓放心大胆地将收入更多地用于日常消费,带动消费率的提升,进而推动需求导向的发展。况且,政府将更多资金投入医疗、养老、教育等保障体系建设,加快这些社会事业单位改革改制,本身也是一种促进科学发展的行为。相比单纯的铺摊子、上项目,这种发展模式没有资源环境压力,发展的持续性也更强,也更得民心。

  有专家说,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市场。只有主动顺应这种趋势,将发展模式逐渐从供给式的世界工厂模式转向需求式的世界市场模式,加快建立健全民生保障体系,为居民大胆消费免除后顾之忧,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录入编辑:张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