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A股麻木情绪或隐含机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8 00:45 来源: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亚太大涨、AH溢价指数暴跌、欧美反弹……

  A股“选择性忽视”或难持续

  □本报记者 曹阳

  在隔夜欧美股市反弹的提振下,昨日亚太股市全线大幅上涨。经过盘中的多空激烈交锋,沪综指最终以上涨21.87点报收,成功收复2400点。昨日A股超跌反弹的迹象明显,不过相较于亚太股市的大幅上涨,沪指不足1%的涨幅彰显出市场人气的低迷。短期来看,欧美股市在经过前期的持续调整后有望迎来短暂的反弹期,A股对于外围市场反弹的“选择性忽视”或许难以持续。当然,制约A股上行的内部因素仍然存在,即使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当前A股的投资价值已然凸显,但真正转机还是让人感觉若隐若现。

  恐惧情绪弥漫A股

  在周二中国平安澄清谣言后,中国平安H股劲涨10.12%,而中国平安A股仅上涨1.83%。中国平安近两个交易日的剧烈波动,一方面表明当前的市场情绪已陷入极度恐惧中,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掀起市场的强烈反应;另一方面则表明,A股投资者的信心几乎降至冰点,对负面传闻反应过度,对利好则反应迟钝。

  对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国内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等不确定性因素的恐惧直接抑制了A股的反弹空间。8月25日,沪综指大幅反弹74点,但随之而来的是持续的阴跌,沪指中枢从2600点跌至2500点;9月7日,沪综指再次反弹45点,但随后不得不退守2400点;9月21日持续地量的沪综指一度放量反弹65点,但仅仅隔了两个交易日便创出了2384点的年内新低。似乎每次反弹都为下跌积蓄了新的空间,在此背景下,沪综指昨日反弹有气无力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在多次“追涨-割肉”的轮回之后,投资者的勇气已消耗殆尽,而恐惧气息则愈来愈浓。此外,本已十分紧张的流动性恐再遭抽血也将市场的悲观气氛推至顶点。一方面,中国水电、中交股份、陕煤股份等大盘股排队IPO将对市场资金面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工行拟发行700亿元的次级债以补充资本,此举势必将使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再次趋紧,进而推高融资成本,对A股的资金面造成间接的负面影响。

  “麻木”情绪或隐含机会

  黎明之前往往是最黑暗的时刻,毫无疑问,当前的A股正处于这一时期。一般而言,当市场内出现产业资本大举进入、社保基金入市、大股东增持以及ETF指数基金申购增多时,往往意味着市场已接近底部。而几乎所有的投资者也都明白一个道理,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更没有只跌不涨的股市。从风险收益比来看,当前股市已具备了真正的投资价值,即使短期可能仍将面临非理性下跌,但从中长期来看,当前的股价非常安全。目前全部A股的TTM市盈率仅为14.13倍,远低于2319点时的16.29倍,非常接近于2008年1664点时的12.35倍与2005年998点时的13.68倍。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仍然良好,经济增速的放缓仍维持在可控范围内,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年内能够实现盈利。因此,仅从基本面的角度来看,当前A股的绝对低估值水平已经隐含了投资者对国内经济可能硬着陆的预期。

  从市场情绪的角度来看,当市场中绝大多数投资者被悲观情绪笼罩时,往往意味着此时的市场处于“捡便宜”阶段。事实上,近期A股不乏利好消息,可无论是百亿社保基金获准入市还是中国水电主动瘦身,均无法提起投资者的兴致,这往往是市场“熊到极处”的表现。此时中国平安谣言诱发的暴跌更是将这种恐慌情绪演绎到了极致。不过,从A股市场量能的持续低迷来看,投资者或已适应了这种恐惧,周一在中国平安几乎跌停的情况下,沪综指仅缩量下跌40点,这表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识到了A股的中长期投资价值,正在克服恐惧所带来的非理性因素。“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当市场内的投资者越来越多地能够克服恐惧而理性思考时,空方就失去了令投资者陷入绝望的最大利器。

  当前的A股或许只是欠缺一个契机,一个能够令投资者走出恐惧的契机。总体而言,近期压制A股反弹的主要因素并不在于内部,而在于欧债危机,因此如果欧债危机短期能够出现缓解,近期恐慌情绪得到充分宣泄的A股或将迎来一轮真正的反弹。

  昨日,香港恒生指数在金融股的引领下大涨4.15%,而恒生国企指数更是大涨6.40%,AH溢价指数大幅下跌5.49%。欧洲拟推出2万亿欧元救助基金以全力抵抗危机的消息被“悲观”的A股选择性忽视,但港股投资者的嗅觉显然更加敏锐。如果隔夜欧洲股市延续大幅上涨,那么A股投资者可能将重估欧债危机短期缓解的可能性,这对A股来讲或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窗口。此外,美联储尽管推迟了QE3,但OT对美元的提振以及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打压效果立竿见影,这也间接为美联储下一步推出QE3提供了充足的缓冲空间。事情或许将会如此发展:如果美国经济数据好转,那么皆大欢喜;如果美国经济数据继续恶化,同时美元升值,大宗商品价格下跌,那么全球投资者或许要考虑以何种姿态来迎接QE3的到来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