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美股评论:二十年外包之祸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4 23:16 来源: 新浪财经

   导读:美国工商理事会专家托尼尔森(Alan Tonelson)在MarketWatch撰文指出,外包是美国经济当前的重大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正是美国推行了二十年的错误的外贸政策,现在必须对贸易政策进行调整,才能将生产和就业机会拿回国内。

  以下即托尼尔森的评论文章全文:

  如果奥巴马总统真的希望将那些至关重要的,被外包到其他国家的生产和就业机会搬回美国国内,那么他就必须明白,仅仅他的制造业复兴计划中的税务优惠和其他的刺激还是远远不够的。

  既没有预算支持的政府津贴,又没有税务或者社保成本的戏剧性下调,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内包”的目的的,因为,所谓外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正是来自美国推行了二十年的错误的贸易政策。

  总统先生在国情咨文当中提出的策略,第一眼看上去似乎是颇有些道理的。美国的创新能力和生产力目前还是全球领先的。接近美国市场仍然是不可忽视的竞争优势。相对于全球整体而言,美国人的薪资水平正在降低。再加上一些税务方面的好处,加上更好的员工教育……奥巴马最后的结论是,国内制造的整体成本完全可以和外包竞争,甚至还有一点优势,尤其是在那些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先进行业当中。

  如果我们的外包主要是包到了德国和日本那样的第一世界国家,那么奥巴马的方法确实可以生效。和美国不同,这些国家的政府一般都为制造业提供补贴。这些国家的薪资水平不比美国低,而且监管还更加严格,更加强调保护环境,保证劳工和消费者的安全。

  问题在于,我们的外包实际上是走向了中国那样的第三世界国家。那里的工资不仅仅是比美国低,而且是低了很多。更重要的是,那里的监管不仅仅是比美国宽松,甚至可以说不存在,或者至少是没有什么强迫力。至于税率,依然不仅仅是比美国低,而是事实上常常是免税。公司建立或者重建工厂,以及出口,都可以从当地政府那里得到好处。

  在1990年代早期,那些重要的第三世界国家要吸引世界级别的,巨大的跨国综合企业,其实只要再增加两个魅力点就足够了: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要有足够多的和足够富有的消费者来购买新产品,这些收入很低的经济体常常没有能力吸纳的新产品;其次,让这些工厂有效运转的能力。

  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都是在那时开始出现的,但是其提供者却不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政府。不错,这些政府通过采纳一些自由市场原则和升级教育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地位,但是最主要的推动力其实还是来自华盛顿。

  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为起点,一路走到了最终永久性削减中国进口商品关税,一系列新的贸易行动的最终结果就是,无论总统还是议会,都不可能阻止跨国企业将其海外工厂的新产品源源不断运回美国销售,哪怕是美国陷入衰退——就像我们现在所目睹的一样。

  一旦确保了这些产品可以进入美国市场,跨国企业自己就可以向第三世界合作伙伴提供第二个要件了。第三世界的劳工、科学家和经理人成本低廉,而且可塑性很强,他们可以对其予以教育和训练,让他们知道如何生产出先进的工业品,就像他们可以生产出廉价和简单的消费品一样。换言之,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常常引以为荣的经济成长神话,很大程度上正是发端于企业的董事会。大家都知道,大多数技术都是由美国公司传过去的。

  外包者可能会辩解说,无论他们生产的是什么,这些产品其实主要都是供应所在国的客户和消费者的,而不是主要针对美国。因此,他们在美国的工厂和工人,没有多少会因此而被替换掉。甚至情况还可能变得更加理想,因为他们在海外的新工厂将长期需要大量美国制造的设备和元件,因此实际上会推动美国产出增长,带动就业率上升。

  可是今天,这些跨国公司的第三世界工厂实际上仍然是两眼盯着美国市场。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公司会使得全球贸易平衡发生改变,让我们从1990年代晚期的适度盈余走到了今天的巨额赤字。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贸易赤字要相当于与高收入国家之间的近两倍,而且增长速度,前者相当于后者的近六倍。换言之,正是外包导致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转移,总统先生现在也多少认识到了这一点。

  可是,奥巴马必须明白,是美国的贸易政策使得外包这一有害的实践成为了跨国公司几乎无法抗拒的选择。他们可以供应美国这样的第一世界国家市场,却不需要面对美国这样的第一世界国家相应的各方面的成本和监管,因为他们的工厂是在这些负担几乎都不存在的第三世界国家。更为糟糕的是,第三世界国家由于外包而获得了巨大的贸易盈余,他们可以用这些盈余来为新的,更先进的制造业提供补贴,这样就进一步降低了当地的整体成本。

  由此可见,如果美国真的想要达到内包的目的,就必须想办法缩小成本的差距,这就要求增加预算用于津贴和税务优惠,同时对大宗进口更严格地监管。必须对那些最基本的政策错误进行矫正,正是这些错误成全了外包,使得海外的生产商能够和国内的对手竞争,尽管前者所提供的社会和经济条件是美国国内的劳动者根本不可能接受的。

  二十年的外包历史已经造成了美国对进口的高度依赖,甚至那些先进的制成品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很可能需要以关税为手段,来消除外包的成本优势。此外,关税还必须是灵活机动,可以调节的,因为目标国家当然会做出反应,比如增加补贴和税务优惠之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保护主义的做法反而可能会保持,甚至强化美国的竞争,造就往往是国际贸易才会培育出的效率。对于制造业而言,他们将彼此竞争,以获得在内部供应美国市场的机会,就像1980年代,美国的贸易壁垒反而吸引了外国资金大量流入美国的汽车和钢铁行业。尽管制成品的价格肯定会上涨,但是美国人的工资也会上涨,因为廉价的海外供应链必然要被新的美国工人代替。

  奥巴马总统是第一位意识到外包存在问题的总统,这是真的钦佩的。不过要解决问题,他首先需要检查美国的贸易政策,他必须想办法确保那些想要赚美国人钱的企业同时也必须在美国国内生产,为美国经济做出贡献。(子衿)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