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美国制造业复兴须以德为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7 21:28 来源: 新浪财经

  导读:CNN评论文章认为,美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下降、就业岗位减少是由于政府的贸易、税收和劳工政策造成。要实现制造业的复兴,美国须学习德国精益求精的产品战略,尊重工人权利发挥其创造性,实现劳资关系的和谐。

  以下为美国经济与和平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Economics and Peace)副所长Michael Shank与德国社民党战略与政策部负责人Thorben Albrecht评论文章摘译:

  美国制造业过去十年减少400万就业岗位,产值占GDP的比例已徘徊在12%附近,不及20世纪50年代比例的一半。然而德国却是另外一副景象,制造业在该国的比例有望升至25%。美国总统奥巴马本周表示要将制造业公司的税率降至25%,1月份制造业就业增长创7个月来最高,制造业的颓势似可扭转。

  美国目前的收入差距为大萧条以来最大,主要是三四十年来贸易、税收和劳工政策造成。在贸易政策方面,外包、制造业境外转移等破坏了削弱了工人阶级。税收政策方面,低资本利得和股息税之类的税制漏洞使财富向少数人转移,从而造成鼓励非劳动致富。劳工政策方面,大部分美国人的最低工资未能提高。经通胀调整,最低工资不及收入不平等趋势开始发展的1968年。

  美国对待工人的方式已造成了高度危险的社会经济现实:一半美国人处于贫困或低收入阶层。人口普查局数据显示,大约5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家庭年均收入不到2.25万美元;另有1亿美国人属于低收入,家庭年均收入少于4.5万美元。

  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加剧了收入的不平等。那些财富主要为普通股票和首套房的人群受到打击,而富人投资了有保险的证券、衍生品和信用违约掉期。

  德国在维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保住了强大的工人阶级,美国可以吸收其中的经验。与美国不同,德国迅速从2009年的经济衰退复苏,主要原因是危机期间德国业界成功留住了技术工人。德国政府支持缩短工时避免裁员,这只有在工资体面、劳资关系和谐的前提下才能存在。德国人将管理层与工会的互相信任称为“社会合作”。

  尽管目前非工会企业数量增长和收入不平等扩大,但德国出口导向型制造业模式的社会合作仍然很稳固。

  认为工会、高工资和工人权利是企业负担的人应看到德国最成功之处在于制造业。过去十年德国出口(主要为制造业出口)年增速达2.3%,超过同期GDP 1.1%的年增速。

  德国是如何做到的?它不是利用廉价产品取胜,而是专注于高质量产品,在欧洲其它国家、日本和美国损失中国市场份额的同时维持了不断增长的全球市场的份额。

  产品精益求精是德国制造业的战略基础,正如梅赛德斯的广告所言“我们是在发明汽车,从1886年来一直如此”。

  这种战略只有工人技术水平高超并得到高度激励才行得通,而且还须管理人员促进产品和流程的不断改进。变革导向型的管理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强大的工会代表以“工作委员会”的形式进驻生产第一线,监事会确保工人的利益始终得到考虑。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德国的服务业,服务业工资与制造业相差甚远,工会的力量也要小得多,增长速度也更缓慢,这并非偶然。(楚墨/编译)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