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风电业幕后资本推手:快一步也许功成名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2 10:35 来源: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

  文 | CEI记者 周夫荣

  一将功成万骨枯,风电业兼并重组大幕悄然拉开,幕后投资者何去何从。

  “你问我有多少创投机构投资风电,倒不如问我有哪些机构没有投资风电。我了解到的创投机构在风电领域基本都有投资。”

  这不仅是投资眼光真枪实弹的角逐,更是速度上你死我活的较量。

  对风电投资者来说,快一步也许就是功成名就,而慢一步则几乎意味着无功而返,甚至身败名裂。“新经济时代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思科公司总裁约翰钱伯斯的话用来形容今天的风电产业投资非常贴切。

  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光伏与风能产业吸金能力非常强大。就2009年而言,新能源产业共获得股权机构投资4.48亿美元,投资案例28个。其中太阳能独占13个,而风能则紧随其后。

  然而,风电企业的赛跑已进入撞线阶段。更有专家指出,风电企业即使现在筹划上市,也为时已晚;已上市的公司将迅速成长为大树,而大树阴影下的小树苗已无机会长大。

  风电市场各个领域的价格战已刺刀见红,有的风电整机价格较三年前几乎腰斩。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惨烈的成本大战意味着仅有两成企业能够存活。风电市场领域的刀光剑影传导到投资领域,资本的战争更为激烈。

  蜂拥  

  德同资本创始人田立新不苟言笑,目光所及,仿佛一眼就能把对方看穿。作为一个投资者,看准人、看准产业对他来说,几乎决定着长期跟踪研究的胜败,决定着身价数亿甚至数十亿的突增,还是大把钞票打了水漂。

  2007年明阳风电成立的第二年,田立新就已经开始关注明阳风电。虽然明阳风电今天已经成为中国知名的风力发电机组制造商之一,但那时名不见经传,甚至连订单都没有。

  正是基于当时明阳风电发展前景的不明朗,田立新一直没有出手。但是,他的目光却一刻也未曾离开明阳风电。两年后的冬天,看好这条大鱼而苦无机会下手的田立新机会来了:一个偶然的机会,田立新得知明阳风电的股东之一美国格林亨特风能集团因金融危机经营出现困难,进而打算出手明阳风电股权。田立新毫不犹豫立即着手收购格林亨特的股权。为防夜长梦多,他用最快的速度拿出超过1000万美元并用最短时间完成收购,明阳电气获德同资本1190万美元投资。田立新也获得了当年的年度最佳创投人物称号。

  对于这次撞了大运,田立新否认自己是机会主义投资者。他说:“除了运气,更多的还是靠我们对整个风电行业的长期跟踪,对所有风电从业者的充分了解。”

  与田立新相比,青云创投总裁叶东算是“醒得早”的一批投资者,而且和田立新不同,叶东最先关注的是风电零部件行业。他曾经是投资界(微博)的异类,当别人纷纷热火朝天地投资业内看好的科技、媒体、通信和消费品领域时,叶东仍然只顽固地坚持一个投资方向——清洁技术。

  2005年底,在资本市场的热捧下,中小型风电配套企业悄无声息地开始兴起。叶东在光伏产业颇有斩获,相继投资了中电光伏、赛维太阳能、中盛光电等太阳能企业。而此时,他也敏锐地发现了风电产业的壮大趋势,经过一番调研、分析,叶东把目光锁定在风电配套企业桥联风电上。

  桥联风电有现成的工作母机和设备,在风电配套大型设备,制造、设计大型数控机床方面优势显著。由于有自己的母机,桥联可以根据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不同产品,这对客户来说意义重大。

  于是,2008年8月底,青云创投与其他5家机构联合投资桥联风电7500万美元。当年,桥联集团实现销售收入5.05亿元。目前,花旗、高盛、瑞信、瑞银、美林国际投行正在争夺桥联风电上市承销权,桥联风电也一直在为纽约交易所上市而努力,上市对桥联而言或许只是个时间问题,青云创投的收益也将非常可观。

  尉文渊的华锐风电淘金之举更是引发了风电市场的资本狂潮。

  尉文渊的一夜暴富,无形中刺激着其他投资者的神经。风电产业路上的资本力量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热闹非凡。“你问我有多少创投机构投资风电,倒不如问我有哪些机构没有投资风电。我了解到的创投机构在风电领域基本都有投资。”同创伟业董事总经理王维(微博)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伯乐  

  “我不能容忍大言不惭的人。”阚治东(微博)曾经这样描述自己选择投资对象的标准。对投资者来说,选择投资对象就像伯乐相马。相马最难的一点在于对人的判断,因为与对行业和企业的判断相比,对人的判断更主观,影响因素更繁杂。

  当阚治东还在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时,因收购中国家电巨头科龙而名声大噪的顾雏军曾向阚他荐自己的制冷剂专利,希望得到他的投资。阅人无数的阚治东对顾雏军的夸夸其谈充满怀疑,他没有当即答应,而是派人去顾雏军的公司进行考察。后者带回的照片证实了阚治东的怀疑,破旧的厂房、稀稀拉拉的工人……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顾雏军。

  相反,王维辨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他倾向于投资个性昭彰,甚至有些自负的人。他说,在中国的经营环境下,风电企业的早期经营一般比较艰难。每个企业的头三五年都处于挣扎期,五年以后才能进入小康期。因此,墨守成规的经营者很难跨过前五年的艰难阶段。“因此有创造力、不拘一格的人也是很好的投资人选。尽管这类人可能异于常人,难以驾驭。”但是因为这类人一般比较自我,所以也一定要具备很强的自制能力。比较自负、个性昭彰,所以也必须相应地要冷静。

  “我最欣赏的一种人就像发动机中的V8,能力强、排量大,这种人的视野、眼光都很厉害,执行力、人品、感召力都不错,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王维说。

  在王维看来,无论投资对象是何种性格,他都一定要具备一点:野心。“我们倾向于投资有野心的经营者。野心是很难培养的。如果管理者自己连做大的想法都没有,安于现状,认为现在做风电零部件,每年有个几十亿的市场规模、占区域10%的份额就满足了,那么企业是很难成长起来的。”

  至于哪些企业会进入投资者的视野,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赵军是德同资本的合伙人,十年前就开始负责中国的投资项目。这个从小在东北长大的彪形大汉爽朗果敢,做事干脆利索。他拥有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休斯顿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学位。在选择投资企业方面,他早已练就了一套合手的章法。

  他喜欢打高尔夫,选择投资对象,对他来说和打高尔夫如出一理:“其实做投资和打高尔夫比较像,当你彻底摸清了那些套路,就比较容易出效果。比如选企业无外乎看创业团队、市场前景、核心技术或者说行业门槛等要素,但也许不同的投资人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2008年1月,经过亲自考察、谈判,赵军联合普凯、上海华盈和德丰杰,投资中航惠腾风电4000万美元。中航重机董秘葛增柱去年曾透露,中航惠腾正在筹备上市。而早在去年年初,中航惠腾IPO前的环保核查公示期早已完成。

  国家环保部公示的中航惠腾《上市环保核查总报告》显示,中航惠腾总股本5亿股。公司拟募集8.13亿元资金投入主业项目,包括年产200万千瓦的风轮叶片建设项目,年产800副风轮叶片的生产线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年产300万千瓦大型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叶片制造出口基地建设项目和3000千瓦及其以上的大功率风轮叶片研发项目。

  而今谈起中航惠腾,赵军非常谨慎,但显而易见,他对中航惠腾上市同样充满期待。

  在中国的10年间,赵军看到了风电在中国的急速发展。

  “风电行业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是成本低。”赵军认为,风电成本已经很接近传统能源的发电成本了。然而,从核心技术来看,风能涉及很多前沿科学,比如空气动力学,多体动力学,新材料学,变流技术、仿真技术等等。在这方面,目前在国内的风电行业还存在很多问题。

  赵军总结了几个主要问题。这几个问题,牵动着风电投资者的神经,丝毫的变化都可能影响投资结果。

  风电产业链的不完善是问题之一。赵军认为,中国的零部件生产基本上是杂乱无序的,缺乏核心技术。从这个方面来看,风电行业在零部件方面有很多缺口,比如说齿轮箱、轴承、电控系统、叶片甚至发电机。此外风机总机的质量问题存在严重隐患,很多中国的风机装好后成了一个摆设,像雕塑一样,一动也不动。这样实际上不但是成本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风力资源的浪费。不仅如此,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的风电行业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很多风电厂家都是靠一些技术转让在做生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家电进入微利润时代,这是未来风电产业的发展趋势。王维啜了一口饮料,娓娓道来:“风电产业从蓝海到红海用的时间非常短。风电和以前的白色家电生产企业发展趋势日益接近:成本会逐渐降低,但价格降低会更快。这导致的结果是,风电企业只能通过不断提高性价比和大规模生产才能生存并发展壮大。因此,判断哪个企业具备长大的基因,对投资者来说,紧急而重要。”

  好钢

  很多创业者认为:投资者一方面是救企业于水火之中的救世主,另一方面也是贪婪的魔鬼。投资天平一边是无底洞般的财富梦想,另一边就是他们永不停息的权衡:钱投向风电产业链的哪个环节,用战略投资方式还是财务投资方式,如何把企业送进股市……

  据中国风能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境内新增风电机组装机1892.8万千瓦,累积装机量则达到4473.3万千瓦,均为世界第一。这与光伏产业截然不同,中国的光伏产业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因此有专家表示,由于装机量的剧增,未来投资机构将逐渐从投资风电整机、风电零部件,逐步转向投资下游发电项目。

  对于为何选择投资风电零部件企业焦作制动器和大冶轴承,王维说:“风电有20年保修期,我们对20年内的后续财务成本带来的不确定性会有一个保守的判断。与投资风电整机相比,投资风电零部件企业的财务成本相对低一些。而且风电整机涉及的相关政策比较多,政策变动带来的波动对产业影响较大,而对风电零部件企业的影响则相对小一些,因此风电零部件企业的抗周期能力也相对好一些。”

  也有投资人认为,风电企业做整机必须有几个条件:国有背景、大量的资金、核心技术。而目前我国拥有核心技术的风电整机企业并不多,满足国有背景和大量资金的也是少数,再加上下游风力发电厂的并网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因此,为保险起见,应该先投资零部件企业。

  赵军并不这么想,他说,风机零部件领域的利润已经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者,这个领域的利润开始下降。相反,国家开始逐步规范风电整机领域,经过洗牌后留下的必然是有竞争力的企业。“明阳风电作为获得国家发改委发放的风电特许经营牌照的6家风电公司中唯一的一家民营企业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因此,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我们基于对其的估值,进行了投资。”赵军说。

  而选择怎样的投资模式,财务投资还是战略投资,是他们无法避免的课题。用力过猛,就会扯断企业家敏感的神经,可能导致两败俱伤;而隔靴搔痒,又可能影响投资收益。投资模式的不同,决定了投资机构和所投企业的关系。

  “中国的人文环境就是以人为主,人际关系非常微妙。因此只有解决了人和人的关系,才能获得成功。”“投资人和企业家并非是一个博弈关系。创始人对企业往往饱含深厚的感情,你要对其采取行动,这很可能激起他的反感,这时候输的是投资人。”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对此看得很清楚。

  “很多企业对投资人进入后扮演什么角色是很在乎的,我们肯定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投资该企业,企业的创始人和管理团队一定有很强的能力,所以我们以财务投资为主,不参与公司管理。”王维说,他们只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援、力所能及的帮助、人才推荐、市场资源、行业政策研究结果分享等,一般不会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与这种运筹帷幄不同的是,有些创投机构喜欢参与管理甚至掌握公司,不过这是少数。总体而言,国内的专业机构还没形成参与管理的习惯。

  紧箍

  今年2月的一次事故让电监会再也坐不住了,同时坐不住的还有诸多风电投资者。

  2月的一天,中国规划建设的八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酒泉风电基地桥西风电场发生了一般性电网电压波动事故,这次事故造成酒泉风电基地598台、84万千瓦风电机组大量脱网,直接造成电压大幅度波动,影响电力系统用户的用电质量,甚至波及甘肃电网的电压和频率控制。

  两个月后,酒泉和河北张家口又发生风机脱网事故。这三起事故把当前风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机大多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风电场建设施工质量问题较多、大规模风电场接入带来电网整体安全性问题、风电场运行管理薄弱等问题摊在了地方电监局和公众面前,也摊在了离天堂似乎仅有咫尺之遥的投资者面前。

  进入白热化竞争前夜,风电产业是投资者的天堂。而抵达天堂之前,必须谨慎穿过这条荆棘路。

  中国风电即将进入大规模并网时期,但近几年风电行业一直处于大规模无序开发状态,加之与电网建设缺乏协调,风电并网的问题成了制约行业发展的紧箍咒。风机脱网事故和风电闲置现象正是电网接纳能力不足的表现。

  投资者颇为担心的另一个问题是产能过剩,没有市场的产品绝没有前途,也没有“钱途”。

  曾经产能过剩导致风电设备公司业绩滑坡,而由此引起的激烈竞争也让各企业不得不大打“价格战”。2008年,一千瓦机组的售价为5000元到6000元,而两年后,价格就已经下降到3500元,而整机造价也一度从2008年的6500元/千瓦降到2009年的5400元/千瓦,2010年底,整机造价已低于4000元/千瓦。

  2009年9月30日,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称对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要集中有效资源,支持企业提高关键环节和关键部件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展产业化示范,防止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引导有序发展。“原则上不再核准或备案建设新的整机制造厂;严禁风电项目招标中设立要求投资者使用本地风电装备、在当地投资建设风电装备制造项目的条款;建立和完善风电装备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禁止落后技术产品和非准入企业产品进入市场。”

  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再度点名指出风电是国内面临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的产业,这是新能源产业中的唯一上榜产业。

  这些因素迅速传导到资本市场,致使原来大举进军风电领域的国内外资本开始悄然避开风电投资市场。

  冷静留下的投资者有自己独到的视角:这是相对过剩。目前看来,虽然做风电的企业为数不少,但是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的风机不仅不过剩,而且还非常少。在风电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只有风机设备制造出现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现象,在其他环节特别是整个风电产业的龙头环节——风电场投资的热度并不算高。

  这种相对过剩还体现在区域上。王维认为,中国电网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在东南沿海和西北地区存在严重不均,西北是产电的高峰地区,东南是用电高峰地区。东南地区今年年初夏季缺电3000万千瓦,西北地区则窝电4000万千瓦。

  同时,由于地区风力资源优势,风电不可避免地会向西北集中,如内蒙古作为风电大省,有11GW的装机容量。而如何把西北的风电输送出来,涉及远距离高压、特高压输电问题,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微博)对此寄予很高期望,他认为这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其实紧箍咒还不止这些。”启迪创投一位合伙人说,“技术判断上有一点失误,就有可能导致所有投资结果归零”。因此对投资机构而言,投错了技术就意味着走入了一条死胡同。他举例说,如前些年日本的模拟高清电视,美国的数字技术电视,IBM曾经做过的微硬盘,后来都被证实为不可行而让投资打了水漂。

  此外,风电的成本也是一个问题。亚洲开发银行高级投资专家郑康宾说,应该利用中国在制造业上的优势,通过技术创新不断降低风电价格,而近年来,火电的价格却是在不断地上涨。他乐观地预测到,在这种情况下,2020年以前风电有可能在没有任何支持的情况下实现开发。

  “投资者应该特别关注的风险有三个。”略作思考,王维麻利地列出投资风电应该关注的三道坎:政策、技术和市场。

  风向

  2008年5月,经历了漫长的考察期,弘毅投资最终决定投资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复连众)。第二年,中复连众即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风机叶片制造商,在世界上仅次于丹麦LM公司。

  至今,弘毅投资与其他两家投资共投资1亿美元,获得中复连众30%的股权。其中弘毅投资持股最多,大约占16.5%的股权。如果中复连众近几年上市,以保守的20倍市盈率算,弘毅投资获得的回报也将极为可观。

  之所以投资中复连众,有专家称,主要是因为弘毅投资看中了中复连众的海上风电业务。而这曾一度被认为是风电领域的下一个爆发点。

  2010年的9月10日,中国首轮100万千瓦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在北京开标,这是全球海上风电第一个大规模商业应用项目。这次特许权招标的启动,意味着中国即将大规模开发海上风电。

  目前,海上风力叶片的制造者不多,技术相对复杂、利润率较高,这也是其他众多投资机构看好中复连众的原因。很多投资者都认为,陆上风电资源的开发利用已近饱和,而海上风电不占用土地、年利用小时长、风速高,机组发电量一般比陆地高出20%,有望逐步取代陆上风电。而且因为海上风机的售后服务和维护相对可控,因此它也将日渐成为投资新宠。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好海上风电。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能源学会会长倪维斗认为海上风电可以做点示范,但还不到大规模推广的时候。

  王维更看好风电零部件及其辅料、辅助行业、服务支持行业。他不否认整机销售也有庞大的市场,如金风、华锐等,但整机需要良好的销售渠道,需要保证后端整机销售,因此整机方面的投资高峰期有可能持续,但不会像前几年那么热。但零部件会随着直驱技术的成熟,如金风7兆瓦的直驱技术已经研发成功,从而获得良好发展。

  而德同资本投资总监许谦思路不同,他认为风电的投资机会不限于产业链的某一个环节,而是覆盖整条产业链。风电整机和零部件,包括电机、叶片、塔筒、变频器等发展到一定规模都有上市机会,因此投资机构也会关注整个产业链,而事实是很多投资机构所投项目贯穿风电产业的整条产业链。

  不久前,TCL将投资风电场的消息一出,舆论大为震惊,尽管TCL出来辟谣,但投资者的热情一时不减。9月中旬,富士康总裁郭台铭投资风电场的消息让风电同行紧张冒汗之余,下游风电场也因此吸引了更多投资者的目光。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秘书长祁和生说:“我估计有近三分之一的风电整机企业有发展风电场的打算。”这个数字背后,是整机制造业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现实。

  金风科技(微博)是这条路上的先行者。四年前的金融危机期间,金风科技开始涉足风电场开发。为实现这一目标,金风科技成立了北京天润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天润新能源),由天润新能源建设风电场,完全使用金风科技的产品,等风电场建成后再销售项目股权获得溢价收益。虽然这只是企业自身延伸产业链的举动,但此举点燃了诸多投资者的热情,一批投资机构也把钱袋伸到了下游。

  清科研究中心2011年中国清洁技术行业投资研究报告内容却显示,随着风电技术的更新发展速度加快,风电机组将呈现大型化发展趋势。由于单机功率提高将带来单位发电成本降低,市场需求将推动风电机组制造商将产品向增大单机容量、降低单位千瓦重量、提高能源转换效率的方向发展。这必将引导投资走向大型风电机组领域。

  或许,对风电业而言,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这是结束的时代,也是开始的时代。对于创投机构而言,谁能登榜封神,要看道行,也要看时机。浓雾逐渐散去,风电行业兼并重组大幕已悄然拉开。榜单揭晓在即,投资者创造神话的时间,已所剩不多。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