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私募基金行业动态周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0 11:11 来源: 新浪财经

    来源:海通证券

  私募行业动态

  国信证券“金理财-泰然1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由于自8月5日至9月1日连续20个工作日规模低于1亿元,宣布产品终止清算。根据9月14日的清算公告,该产品终止日净值为0.842元,资产总值仅为不到5300万元,远低于券商集合理财产品1亿元的最低规模要求。

  点评:“金理财-泰然1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成立于2010年6月28日,最低投资门槛100万元,今年以来累计亏损12%,而同期沪深300下跌10.4%。该产品净值随7月上旬市场的一波上涨最高攀升至0.903,但紧接着又随市场的下跌跌落回月初0.87元水平。应该说该产品在一个月内遭遇大量赎回并非是短期业绩所致,多半与投资者对国内股票市场后市看空并且对该产品失去信心有关。今年以来,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规模缩水。根据公布的2季报,相较一季度末所有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净赎回7.48%,全部171只产品中80.11%的产品出现净赎回,仅有18只产品出现净申购;从各个券商来看,51家券商中仅有3家出现净申购,48家遭遇净赎回。但是也有截然不同的例子,东方证券8月推出的定向增发型的集合理财募集第一天申购额度就已经达到8亿。一边是产品赎回导致清盘,一边是产品供不应求,说明市场并不缺乏资金,缺乏的只是好的产品。证券市场不可能永远上涨,与其苦等市场环境转好,不如允许和鼓励金融创新充分发挥私募产品的灵活性,这才是丰富活跃我国证券市场的正确之路。

  2.    

  海外对冲基金动态

  因业绩不佳,高盛将在今年10月关闭旗下著名的对冲基金全球Alpha基金(Global Alpha Fund)。高盛周三向客户发送信件告知了这一消息。路透引述两位知情人士的话说,该基金截至今年八月已经下跌12%。而据对冲基金研究公司数据,量化基金今年平均只下跌1%。华尔街日报引述知情人士说,几位投资者要求赎回他们的投资,该基金二季度管理着10亿美元资产。这是Global Alpha基金四年来第二次出现大震荡。该基金曾是高盛最大的基金,2007年时曾管理120亿美元。当按揭贷款市场崩溃,金融危机爆发后,该基金在几周之内就亏损了22.5%。高盛资产管理公司在这封信中说,“我们已经开始清盘基金中的资产。”该集团量化投资策略主管Katinka Domotorffy今年底将退休。(摘自和讯股票)

  据港媒报道,管理资产逾90亿美元的美国对冲基金经理阿克曼(William Ackman) 上周三在纽约一对冲基金论坛上公开表示,正买入港元认购期权,认为港府大有机会透过调整港元汇价,将港元升值30%至1美元兑6港元水平。阿克曼没有透露实际的注码,但直指“港元是现在最吸引的投资项目之一”,他一直有小额投资港元,但近月外围及香港情况的变化,令他决定加大注码:“对我们来说并非很大的投资,但如果投资能够成功,将会带来数以十亿美元计的回报。”

  他表示,随着人民币升值,与美元挂钩的港元只会继续贬值,港元购买力亦将不断下跌;港府推出遏抑楼价的措施效用有限,社会的贫富悬殊日趋严重,政府的民望亦愈见低落。明年的行政长官选举将会是港府重估港元的合适时机,估计港府大有机会将联汇定于每美元兑6港元水平,即港元升值30%,待人民币可全面自由兑换后,港元即可转至与人民币挂钩。(摘自新浪财经)

  3.     私募视点

  上周上证指数从2497.75点微跌至2482.34点,跌幅0.6%;深证综指从1094.03点微跌至1089.99点,跌幅0.4%。

  自七月中旬以来,市场震荡下行,上证指数下跌超过300点,一再突破投资者心理防线。同时,国内外经济、政治因素的不确定性也使得对后市的判断十分艰难。在我们的调研中,不少私募坦承无法看清后市,而公开发表看法的私募中,对后市的看法也出现了各种分歧。

  私募持谨慎看法的原因多来自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认为市场形势需等这些因素明朗之后才会比较清楚。但是对因素明朗之后的市场走势私募又有不同看法。有私募认为未来行情启动需要市场对流动性回升有一致预期,如果9月经济增速迅速回落,在对政策放松和通胀回落的一致预期之下市场有望上涨,但如果经济下滑缓慢则市场还将底部震荡;也有私募认为通胀高企、经济下滑等因素短期无法改善,明朗之后市场将迎来一轮下跌,大约3到4个月后指数2300点左右才会有明显的向上行情。

  持乐观看法的私募切入点则不太一样。有私募认为经济二次探底可能不大,市场权重板块由于估值非常便宜有可能止跌上涨,对小盘股的估值也有支撑作用,目前指数整体下降空间不大,市场存在结构性机会;另有私募认为宏观紧缩政策与通胀已过拐点,经济增速回落反而有利于股票市场资金面,因此判断目前已经迎来最佳的做多时机。

  对于近一段时间市场上流传较广,认为股票市场过高的供给将给未来行情造成负面影响的看法,有私募提出了不同意见,通过分析未来A股供给规模以及潜在的需求,认为未来股票供给规模并不足虑。

  龙赢富泽资产总经理童第轶认为,8月CPI 6.2%实际是超过预期的,因为之前机构普遍预计在6%左右。同时8月底猪肉价格又出现再次回升的情况,这也让9月的数据存在不确定性。调控物价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现实的情况是,调控已经很紧,如果再紧实体经济恐怕承受不住。此外,外围的不确定性因素,如欧美经济增长等问题都需要时间来逐渐明朗化。对于A股市场,由于三季度企业盈利可能会继续下降,使得上市公司估值存下调空间。此外,国内流动性仍将维持紧平衡,宏观调控处于观察期,货币政策放松还需等待,而未来行情启动需要市场对流动性从底部回升有一致的预期,因此后市市场仍将继续震荡寻底。但如果9月份经济增速快速回落,去库存迅速完成,则市场对通胀回落及政策放松的预期将逐渐趋于一致,随后市场有望迎来趋势性的上升行情。但如果经济增速缓步下行,则将拉长经济周期,进而延长市场在底部震荡拉锯的时间。

  上海简适投资总经理杨典认为A股在未来很长时期都没有行情的看法是错误的,原因有三:首先,加速的城镇化进程、国民消费能力稳步提升都使得中国内需增长潜力巨大,而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产业竞争力的稳步提升将保证外需稳定;其次,从中期视野来看恶性通胀的压力并不大,在CPI见顶回落预期越来越强烈的当前情况下,货币政策已经几无进一步紧缩的必要,宏观层面上流动性状况正处于拐点附近;再次,A股未来潜在供给固然巨大,但潜在需求更为庞大。据研究,考虑IPO、增发加配股以及大小非解禁,2011至2013年A股供给规模将分别达到3.4万亿、3.2万亿和4.3万亿,如果考虑到解禁不等于减持,按未来减持力度提升到4倍于目前的水平(最近5年减禁占减持均值2.5%),则2011至2013年分别股市供给规模分别只有1.55万亿、1.56万亿和1.54万亿,年供给规模仅占当前市值规模的5.3%左右(当前A股总市值约为29亿)。而需求端来看,当前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33万亿,而这个数据未来还将继续增长,未来股票供给规模并不足虑。从积极的一面看,潜在的IPO项目众多正好说明经济活力强、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金中和投资首席执行官曾军认为,大盘还差最后一跌。目前市场不确定因素包括国际经济形势会如何演变、国内通胀房价是否得以控制、国内外政策方向,当这些因素尤其是最后一点明朗之后本轮下跌才会出现终点。这些因素年内将得以明朗,但不一定会解决或改善,例如通胀高企和国内经济下滑。等待问题爆发之后市场将再一次下探,然后才会有明显向上的行情。市场底部预计在3至4个月之后,2300点左右。对于看好的板块,他认为短期来看是有政策刺激的连续高增长的新兴市场中小型企业,营业收入还比较低,但行业发展前景大、公司竞争力强、目前毛利润高的公司,主要集中在创业板;中长期看,有三个方向:一是房地产,其目前的估值很有吸引力,在市场筑底后,很可能是最敏感的板块;二是地方融资平台,地方债务应该是今后5年内的长期问题,可适当关注这些融资平台并购、重组、资产注入情况;三是强周期板块,当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时,周期板块的收益最为明显,尤其是复苏初期,强周期板块的表现是最强的。

  北京和聚投资总经理李泽刚认为,目前指数整体下降空间不大,市场仍存在结构性机会,原因有三:第一,中短期内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第二,从新股过度发行对市场整体估值的影响来说,根据A股历史经验和海外市场经验来看,优质高成长的股票估值是很难下降到极便宜的水平进场;第三,目前大盘股估值已经非常低,考虑到明年有较确定的盈利增长,权重板块很有可能在目前位置止跌并上涨,这对小盘股的估值会起到较大的支撑作用。目前市场的估值中枢已经大幅下移,成长股短期面临一定的估值压力,如果下阶段出现补跌,机会可能出现在以下几个领域:第一,新能源产业链上具备竞争优势的股票;第二,油田服务类股票;第三,具有品牌壁垒的保健品类股票。

  北京鸿道投资认为,国内证券市场,包括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已经出现了今年以来最好的做多时机。下一阶段债券市场会迎来一个小牛市,股票市场也可能会出现结构性上涨、进而发展到阶段性估值修复的走势。原因包括:首先,货币信贷政策已过拐点,通胀已过阶段性高点,宏观政策的组合已经走过了最坏的时点,接下来通胀和宏观调控对市场的压制力量会慢慢缓解。其次,经济缓慢下滑有利于证券市场的资金面,从而有利于下一阶段性股市与债市的表现。今年股票市场最大的一个问题就在于货币与信贷已经提前紧缩,但宏观经济与投资仍有惯性上升的趋势,导致市场利率高企时实体经济仍有借贷的欲望,实体经济对股票市场资金的抽离是今年股票市场表现低迷的重要原因。再次,欧美经济步入衰退的大形势缓解了外部通胀的压力,有利于国内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大环境的改善。外需下降会推动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向刺激内需方向的转型,新兴产业、民生等领域都会迎来大发展的契机。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