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开打管理资产存量争夺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09 13:51 来源: 新金融观察报新基金数目破纪录 老基金被撬墙脚
新金融记者 游敏常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证监会适度放开新基金审批,造就了新基金创历史的发行数量。今年前三季度,将近170只新基金宣告成立。
新基金却遭遇前所未有的发行困局,今年新基金平均首募规模仅为14亿份,甚至不如2008年。而且,尽管有过百只基金加盟,整个行业份额和规模较去年底却依旧出现“双降”。
在争夺存量资金的时代,基金公司被迫赔本赚吆喝,不断发行新基金,拆东墙补西墙,以免自家份额被人挤占。
然而,业绩不佳,加上强敌环伺,这场存量争夺战并不好打。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微博)中心统计,今年前三季度,股票类和债券类基金全线亏损;其中,标准股票型基金平均跌幅高达18.71%;偏股型基金(股票上限为95%)平均跌幅为18.21%;一级债基整体跌幅为5.6%,二级债基平均也下跌了6.48%。
新基金井喷 迷你基金当道
今年前三季度新基金发行数目不但超越去年全年水平,还轻松改写历史纪录。
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9月28日,今年累计发行了168只基金,创历史最高水平。相比之下,2010年全年新发基金总数也不过154只。
今年发行的新基金即将突破200只并缔造新的发行纪录几乎没有悬念。然而,很少有人会为这一将诞生的新纪录喝彩。
2011年,新基金急遽扩容,却迎面遭遇股债“双熊”,愿意为新基金埋单的投资者越来越少,新基金募集规模较往年大幅缩水。
据统计,截至9月28日,今年新基金的发行总份额为2146亿份,单只基金平均募集规模约14亿份,较去年缩水超过三成。
今年新基金的发行光景甚至不如2008年。当年全球金融危机突然袭来,大盘一泻数千点,新发的102只新基金平均首募仍维持在18亿份左右。
更令人忧虑的是,今年新基金成立规模每况愈下,一季不如一季。数据显示,第一、第二季度平均规模分别为18.25亿份和14亿份。而截至9月28日,三季度成立的54只新基金,平均募集规模仅为9.27亿份。9月份成立的新基金中,仅嘉实信用AC、富安达优势成长、平安大华行业先锋、农银汇理策略精选和招商安达保本发行规模超过10亿份。
与此同时,迷你新基金却开始大行其道。据新金融记者统计,光是今年三季度,便有17只新基金募集规模在5亿份以下,占同期新成立基金总数超过三成。
9月28日宣布成立的东吴新产业精选等4只新基金,仅有银华消费主题分级规模突破5亿份,其余3只甚至未能超越4亿份关口。
有基金分析人士认为,9月份新基金发行跌落谷底,除了受大盘低迷影响以外,还跟银行开展季末“揽存大战”有关。
即便如此,新基金小型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不少基金公司甚至为了新基金2亿元的成立下限费尽心思,更有些新基金险些未能迈过这一门槛。
例如9月23日,华泰柏瑞信用增利发出一纸成立公告,2.12亿份的成立规模让舆论一时哗然。须知,华泰柏瑞基金(微博)公司曾两度延长该基金的募集期,而且还自掏腰包3000万元进行自购。而最终,这只新基金也仅低空飞越发行线而已。
另外,新金融记者了解到,此前上海某小型基金公司发行的一只新基金,直到募集结束前一天下午才募到2000多万份,后来,公司总经理迫不得已亲自找来一笔帮忙资金,新基金才勉强得以成立。
新基金越赔越发 存量战开打
值得深究的是,即便有近170只新基金加盟,基金行业的规模瓶颈依旧未能打破,反而出现份额和资产规模双降的局面。
根据Wind数据,截至2011年9月30日,基金总数已经多达868只,较去年底增加160多只,但基金份额反而减少600多份,净资产规模缩水过千亿。
对此,民生证券(微博)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马永谙(微博)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监管层放松新基金审批,基金可以说迈入了自由发行时代。然而,新基金数量增多,但却不见新资金入场,大家被迫展开存量争夺战。
要想在这场存量争夺战中成为赢家并不容易。今年,尽管各家基金公司殚精竭虑地发行新基金,“腰包”却反而日渐干瘪,新基金逐渐陷入了赔本赚吆喝的发行困局。存量战成了内耗战。
好买基金研究员陆慧天认为,从盈亏的角度看,由于基金公司需向渠道支付申购费、销售服务费等费用,目前基金管理费的实际收取在1%左右,以一个1亿规模的基金来计算,其一年最多也只能为公司提供约100万元收入;这些收入很可能还不足以支付基金经理的薪酬,如果算上其他的营运成本基本无利可图。
这意味着,基金公司很可能要为这些2亿至3亿的迷你基金背负成本包袱。对此,基金公司相关人士也深感无奈。
上海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表示,尽管各家基金公司都明白,发行新基金并不能帮助公司规模有效增长,但在争夺存量规模的过程中,大家陷入囚徒困境,尤其是占据一定优势的大基金公司,仍然对新基金发行乐此不疲。
其实,在这场存量大战中,大公司也未能够占尽优势。如节前刚成立的银华消费主题分级,尽管有今年最为强势的建设银行渠道相助,但也不过募到5.09亿份。
“由于发行激励制度,导致基金发行素来向新基金倾斜。本来最佳的办法就是持续营销和不发新基金,但为了防止自己的份额被别人挤占,自己也只能拼命发新基金。”马永谙称,“个体理性最终导致集体无理性。”
据悉,由于新基金不断“上架”,某些银行客户经理为了完成发行指标,除了自己不断掏腰包购买新基金外,还鼓动老客户赎回老基金,购买新基金。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使得老基金不断“失血”。新金融记者发现,截至2011年中期,今年以前成立的基金,总份额较去年底减少将近1400亿。
对此,华夏基金(微博)公司总经理范勇宏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认为,行业整体业绩表现不佳,才是公募基金发行困难的关键所在。
“同样面对震荡的A股市场,在公募基金规模缩水、平均发行规模不到10亿元的情况下,私募基金的规模却不断增长,仅2011年上半年就发行了350多只私募基金,约300亿元,使得整个私募基金规模达到1400亿元。”范勇宏说,“这就说明,市场不是导致基金规模份额降低的关键,业绩才是投资者选择私募基金的根本原因。”
初战失利 次新基金现形
显然,在这样的弱市中,基金要想出业绩并不容易。
今年三季度,由于股债双杀,股基债基全线沦陷,仅有货币型基金获得正收益。根据统计,2011年前三季度,纳入统计的273只标准股票型基金平均跌幅为18.71%;纳入统计的114只标准指数型基金平均下跌16.13%;偏股型基金(股票上限95%)平均跌幅为18.21%;股票上限80%的偏股型基金平均下跌15.93%。债券类基金也难逃净值缩水的命运。统计显示1-9月,纳入统计的82只一级债基平均跌幅为5.6%,二级债基平均下跌6.48%。
此外,次新基金表现同样不尽如人意。据新金融记者统计,截至9月30日,有净值数据的次新基金中,七成复权单位面值在1元以下。
“年内刚成立的次新基金,本指望借着低廉的建仓成本,在市场反弹时能够抢得先机;可惜大盘迭创新低,基金‘抄底’屡屡被套,基金经理也只能徒呼奈何。”有分析人士戏称。
出师未捷身先死,部分次新基金规模早已出现缩水迹象。据好买基金统计,截至6月30日,今年以来新成立的基金,其份额较募集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缩水,部分缩水幅度甚至超过90%。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成立的次新基金中(不包括5月中旬后成立),华泰柏瑞上证中小盘ETF及其联接基金、长信标普100等权重基金三只基金份额规模已小于1亿份。
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当初新基金发行时,基金公司动用诸多关系,找来各路帮忙资金;随着帮忙资金撤退,次新基金被“打回原形”,份额也因此大幅缩水。
那么,帮忙资金大举撤退,会否影响到普通散户的利益呢?马永谙认为,在帮忙资金进驻前,他们早已和基金公司达成共识。通常而言,基金经理为了避免净值损失,一般会放慢建仓的步伐,甚至暂停建仓,将冲击成本降至最低。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或许A股的天空泛晴之时,便是次新基金的扬眉吐气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