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业绩规模遭双杀 基金是否还能挺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7 01:49 来源: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涂艳

  行业内,一场关于业绩和规模的恶性循环正在上演,包括公募、专户及阳光私募在内的基金产品竞相遭遇客户赎回及规模萎缩,而业绩持续下滑则成为其不二的源头及加速器。

  如今,静待行情的逆转似乎已经让基金的各位“总”们日子难过,一场规模保卫战的打响刻不容缓。

  “就怕不成立” 发行大约在冬季

  “前方的路虽然太凄迷,请在笑容里为我祝福,虽然迎着风虽然下着雨,我在风雨之中念着你,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

  一首《大约在冬季》唱出了卖基金的心酸,“不仅在冬季,就怕不成立。”一位北京基金公司副总调侃得不无道理。

  不仅是调侃,包括公募、专户“一对多”和阳光私募在内的各类基金都确确实实在今年体会了一把唯恐基金成立不了的揪心。

  数据统计显示,年内成立的新基金平均单只募集规模仅为14.8亿元,这不仅低于去年的21.30亿元和2009年的31.89亿元,甚至还低于2008年大熊市创出的单只基金首发18.2亿元的销售业绩。

  而更加惨烈的是,今年以来,已经有不低于两位数的新基金被迫延长募集期,包括新华灵活主题、金元比联保本 、汇丰晋信科技先锋等,其中华泰柏瑞信用增利债券更是两次延长募集期。

  2亿元的募集成立底线虽然可以动用合作券商的自营或资管资金救场,但一个月到期后,资金迅速撤离往往将很多新基金推向迷你基金的阵营。

  然而,发行艰难的不仅是公募基金,一向以“绝对收益”标榜的专户“一对一”、“一对多”及阳光私募基金更是寒气逼人。

  “真的担心写材料说明情况,3000万也是很没有把握的,现在的产品根本卖不出去。”一位节前已经报完新产品材料的基金公司副总透露。根据规定,如果专户产品最终募集不成功的话,基金公司需要向证监会写材料说明情况。而他更是在产品发行前亲赴重点地区与客户及代销行沟通,丝毫不敢怠慢。

  虽然按照目前新规的要求,单只产品的规模已经由之前的5000万元被降至3000万元,但在如此疲弱的市场中仍然对于发行心存忧虑。据了解,2009年时因为市场较好,专户发行的80多只产品平均每只产品的规模在2亿元上下,而据证监会统计数据,今年1到9月份,监管部门已完成备案的“一对一”产品共157份,其初始募集规模为122.37亿元;“一对多”已完成备案121份,其初始募集规模为105亿元,可见今年的平均募集规模仅不到1个亿。

  其实业内人士透露,由于专户产品的特殊性,基金公司在募集前一般都有着更密切和有序的客户,摸底,包括托管行、代销券商及银行的“重点沟通”都是提前数月就有所准备。“除了“一对一”客户外,“一对多”产品也通过券商和银行联手的代销方式,但由于客户数的有限性,一般有个别地区的分行重点营销。”一位银行系基金公司机构部门专员介绍。

  另据了解,目前业内虽然少有专户提前清盘的案例,但“一对多”产品最终募集失败自2010年以来就确有其事。“这就是围城,里面的人越发热情不高,而外面的人还纷纷想挤进来。”一位大型基金公司的机构部负责人感慨。

  当然,在市场不佳时,基金专户的重要竞争者——阳光私募同样备受考验。即便是曾经有过骄傲成绩、以灵活配置和绝对收益见长的他们,也难逃市场之劫,甚至更被渠道摒弃。

  “代销的产品甚至最高亏损达20%,十只里面有8只不赚钱。”与记者相熟已久的一家股份制银行杭州分行的私人银行理财经理邹萍萍抱怨,在她看来,之前通过银行精挑细选的几家投资管理人(私募基金)并没有为她们的大客户赚取,甚至连基本的风险控制都做得不到位。

  她表示:“市场猜不透,但客户的心却被伤了,很多富豪甚至抱怨首先成为私募的试验品。再发产品肯定是没人要的。”

  客户离场 基金把悲伤留给自己

  “把悲伤留给自己,何苦再去逃避这熟悉的冲击,何苦再去燃起这伤心的火焰,也许能平息内心的叹息,也许能使这场梦魇不再延续 ……”

  不论是普通散户、高净值资产客户抑或机构客户,似乎都抵挡不住业绩的持续下滑,纷纷选择离场。而在原本存在竞争关系的公私募基金中,似乎终于在这个问题上沦落到了同一阵营。

  与公募基金以散户为主不同的是,赎回压力首当其冲的便是主要拥有更高资产配置需求和更严格止损要求的机构投资者的非公募基金。

  据了解,私募基金今年来屡现清盘,光是山东信托7月份以来就提前清盘至少3只产品。而某机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非正常终止的私募基金产品达30余只,并且触及清盘红线的产品竟然高达60多只。

  根据信托业协会的定期统计数据显示,最新截至今年上半年时,阳光私募基金的总规模为1369亿元,而这一数据在一季度时为1418亿元。

  业内人士解释,私募基金除了个别品牌较响、历史较久的公司外,一般盘子都很小,在几千万甚至百万上下徘徊。根据业内通常的规模或业绩底线清盘规定,很多私募基金年内早已逼近清盘红线。

  据海通证券(微博)统计,目前阳光私募产品总计超过1200只。而其中862只非结构化产品中,面值低于1元的有550只,低于8毛的有111只,而其中今年以来亏损幅度最大的“时策一期”竟然达到48.72%。

  同样,拥有千亿元规模的专户理财产品也有“进的不如出得快”的烦恼,许多1-2年的产品到期遭遇了客户的坚决赎回。

  据证监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有37家基金公司开展专户业务。截至8月底,全行业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228.39亿元。其中,“一对一”账户管理720亿元,“一对多”管理508亿元。

  “反正我是没听说今年有哪家的专户赚钱了,亏损多的净值只剩7毛多。两年前的产品中间还是赚钱了,但是持有到期最终碰到了现则这样的市场。”上述基金机构部专员介绍。

  据了解,今年以来专户鲜有正收益产品,亏损在10%附近的居多,而在产品到期后,客户普遍选择赎回。而基金公司一般出于维护品牌形象及保留客户资源的角度希望到期续约,所以跟银行客户做后期沟通则成为很多基金公司机构理财部门近期的主要工作。

  “今年市场不好,而银行的理财产品却异常稳健,稳定在5%有时甚至更高的收益率对大资金太有吸引力了,包括公私募基金在内都根本卖不动。”邹萍萍表示。

  而就在非公募基金愁规模的同时,市场保有量早就过2万亿的公募基金也同样倍感规模的缩水。

  半年报显示,基金赎回达到470亿份,赎回比例为2% 。而公募基金目前存量持有人总户数为9160.75万户,比2010年中期减少了804.87万户,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减少的346.72万户,成为公募基金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客户流失潮。

  流动性危机 一千个伤心的理由

  “等不到天长地久,走过的路再也不能停留,一千个伤心的理由。”

  虽然鲜有基金经理把自己和投资者视为恋人,但在资产管理行业,或许再也没有什么比得不到客户认可更加伤心的了。而如今在基金管理行业,一场对更大规模赎回潮的忧虑或许正折磨着不少基金高管们。

  “现在更多的不是同类产品之间竞争的问题,而是离不离场的问题。”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副总感慨,目前眼见的赎回还仅仅是个开始,当业绩回暖,净值“浮出水面”时,大规模赎回或许才会真正开始。

  根据业内的一份研究表明,公募基金净值在0.94元至1.03元时是基民集中选择赎回的“关键净值”,也正是净值“浮出水面”的附近时点。

  而海通证券基金分析师单开佳表示,今年三季度58.75%的基金业绩表现强于比较基准,逆转了上半年落后基准局面,三季度股基业绩首超基准。“具体来看,三季度超越业绩基准较多的基金多集中在重仓大消费主题行业的基金或成长个股的基金。”

  如果赎回潮果真发生,基金自身的流动性及资金链连锁反应或将发生,而这也正是部分有先见之业内人士担忧所在。

  “公募基金规模较大,很多还占据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位置,如果出现较大规模赎回可能引来个别品种的集中抛售。”一位基金分析师认为。

  确实,正如今年债券市场中城投债危机,个别有信用风险的品种最终诱发了整个市场的流动性风险,包括信用良好的国债、部分可转债在内的品种也同样遭到打压,而事实上短时间内公司或信用主体基本面集中发生恶化的可能性为零。

  而业内人士分析,专户与阳光私募基金规模数虽然只有数千亿元,但在如今流动性紧缺的A股市场,有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说公募基金还有排名压力、仓位和配置限制以及对基金经理炒股的限制等不利条件,那么仓位灵活、策略和投资范围更广,资金量并不大且没有公示排名压力的专户和私募投资经理们,为啥同样大多没有跑赢市场的能力?

  “我们感觉专户其实很难做好,虽然仓位可以降到零,策略更加多样化,但基金终究是由人来操作,回过头来看市场永远都是马后炮。”据一位专户“一对一”的机构客户负责人透露。

  据了解,包括上海某宗教组织的基金会、国内著名大学等都是南方几家基金专户的大客户,在泥沙俱下的市场中,“一对一”不免也难逃净值损失。

  据了解,目前在非公募领域,对冲策略已经被广泛运用,而根据新的《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公募基金和阳光私募无法企及的商品期货也被纳入了专户“一对多”的投资标的之中。

  “关键还是靠人,尤其是在鱼龙混杂,股票投资人才紧缺的当下,引入包括期货在内的手段,不会用又有何用?”上述机构客户负责人表示。

  敢问路在何方 走出规模困局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简单的道理世人皆晓,然而在我们当下的基金行业中,真正敢于卖出步伐,且坚持走下去的人甚少。

  “说到底,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基金的自身流动性风险有可能牵引至资本市场,哪怕只是板块或个股。而流动性问题也及规模的困局归根到底还是业绩与产品创新。”一位私募基金表示。

  在潮水退去时,人们才知道谁在裸泳;在当下满眼“价值”、“成长”、“精选”或“大盘”的基金产品中,投资者难以再轻易信任此前信誓旦旦的他们。

  每每落入市场的羁绊中,公私募基金习惯于归咎于“市场不好”,而据记者统计,今年以来截至9月23日,私募基金(非结构化)产品中获8%以上收益的超过16只,其中“呈瑞一期”暂获38.98%正收益,金中和西鼎则收益26.48%。

  天治基金(微博)总经理赵玉彪认为:“目前,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在中国其实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业绩拉动型,另外一种就是市场推动型。深知并坚信一个基金管理公司要想长足的发展,业绩是生存之根本。所以如果说最大的改革肯定是对投研团队的打造。”

  除了业绩,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也是维持行业保有量的重要砝码。

  富达著名的基金经理安东尼伯顿说过,他卖出股票的其中理由之一就是股票的主题不复存在。对于基金产品,特色的基金产品,那一定是要满足投资者的多样化的风险收益偏好及特定的投资主题。

  “基金投资者投资基金也要找寻一个主题,一个长期持有的主题或理由,我们基金业者常说基金投资者应该长期持有基金,但我们能给基民们一个长期持有的理由吗?”长盛基金(微博)金融工程与量化投资部赵宏宇博士的质疑很给力。

  他认为,创新尤其是基金行业的创新要做到“三贴近”——贴近市场脉搏、贴近投资者需求、贴近现实环境。“我们公募基金业的基金产品特色及业绩决定基金的保有规模,多样化及特色化产品才能吸引和满足多样化的投资者。”

  同样,对于目前市场上大大降温的专户产品,海通证券报告分析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一对多”业绩较为普通,各个基金公司对“一对多”业务给予的重视不尽相同,又如信息不透明,缺乏第三方研究机构的研究和评价,投资者无从对比选择等。

  此次《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的推出,进一步放宽了对公募“一对多”的限制,阳光私募(信托产品)无法企及的商品期货也被纳入了投资标的之中。海通证券认为,表面上看这一举措增强了公募“一对多”的竞争力,但是我们认为业绩才是真正决定“一对多”能否与私募基金平起平坐的关键,如果公募不能在重视程度、信息公开等方面有所改进,即使监管层的约束放开更多也不能对现在“一对多”的尴尬局面产生根本性改变。

  而面对“一对多”市场的迅速变冷,各基金公司以开放新产品来应对。今年以来出现了很多新的产品,比如保本、分级、低风险(仓位0-60%)、投资某一行业的产品。

  而即将推出专户理财的华商基金(微博)副总经理程丹倩(微博)表示,公募基金近年来成功的产品设计、制度创新同样可以拿到专户上来,专户规模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创新的探索和尝试或许将更加便利和立竿见影。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