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优质资产奇缺新规强硬 重组地雷频频炸伤基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9 07:55 来源: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特别报道

  □本报记者 郑洞宇 周少杰

  “山鸡变凤凰”的资产重组概念股历来在A股为广受欢迎的标的,而以押宝重组概念股的某基金一度被市场视为业界标杆。但是,自去年以来,重组失败案例频现,押注其中的投资者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为何重组股会败局频现呢?

  业内人士认为,首先是监管层对绩差公司的重组趋于严格,对强强联合式的并购反而较为认可;其次,目前市场上的优质资产越来越少,一些上市公司高管及股东对重组也不认可;第三,市场环境不太好,重组参与方难以获得高额回报,会主动放弃重组。

  重组“搁浅” 机构“触礁”

  历年来,ST股受投资者热捧的原因就是会“讲故事”——通过资产重组,“乌鸦变凤凰”,股价随之一飞冲天。正因为如此,往往年末岁初之时,ST板块在保壳预期下演绎出一波“贺岁档”行情。然而,2011年岁末至今年年初,“贺岁档”并没有如期而至,炒作ST股反倒是“哀鸿遍野”。

  去年11月中旬以来,ST股及*ST股集体杀跌,个股净墨,意外地成为岁末暴跌重灾区,整体跌幅累计超20%。其中,跌幅超过30%的个股共计64家,占整个板块的半壁江山。“不死鸟”故事落空是ST板块暴跌的主因。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自去年以来,沪深两市近12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并购重组方案,其中有16家ST公司或*ST公司,包括ST四环、ST合臣、ST传媒、*ST朝华等。而当这些公司宣布重组失败后,毫无意外地暴跌。

  不仅ST板块,去年以来,不少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方案纷纷“折戟”。最近重组被否一家是安信信托。2012年1月16日,安信信托重大资产出售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宜的申请未获通过;2012年1月10日,闯关多次的深天马再度“马失前蹄”,董事会最终决议放弃资产注入;1月13日,现代投资收购集团资产则被股东大会否决。

  这些股票让市场几大投资主体也受伤颇重。1月12日,南岭民爆股价开始“自爆”,三跌停狠狠地炸伤了持股机构。南岭民爆近期困扰重重,资产重组失败传闻不绝于耳,业绩修正影响市场信心,出现三个跌停板后股价延续杀跌。公司去年三季报显示,一批公募、私募名列前十大流通股东。若按一季度建仓成本计,假如四季度末上述机构仍未出逃,那么其市值缩水近40%。

  长航凤凰停牌近两个月,重组宣告失败,接踵而至的是连续跌停,股价下挫至相当于一罐可乐的价钱。而去年三季度仍有上投摩根和嘉实两家基金公司旗下产品隐身其中。而刚刚重组失败的安信信托,亦有大批社保、保险、投资公司、公募基金屯兵其中。

  这些常年备受市场瞩目重组概念股,进入2012年却频频出现重组“搁浅”,押宝机构也频频“触礁”。有资深业内人士表示,这是一个投资思变的时代,是一个政策、市场环境在不断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老一套的赌重组的玩法越发不合时宜,在一次次重伤之后,新的打法或悄然诞生。

  注入资产“兑水”成障碍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重组失败的案例呢?从重组失败的个股来看,大概可分为三类:一是未被监管层批准,二是被股东大会否决,三是被董事会否决。

  从监管层面的情况来看,目前相当多的股票重组未成功是因为未获得监管层批准。深圳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监管层目前对绩差公司的并购重组不太支持,对ST借壳的监管越来越严格,监管层较为认可“强强联合”类型的并购。这可能与之前市场“炒壳”风气有关,目前市场上的优质资产缺乏,一些借壳成功的公司过不了几年又需要重组。

  早在去年8月,证监会就公布了《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配套融资相关规定的决定》,提高了借壳上市的门槛,标准接近IPO,受此影响,ST股一度遭到市场投资者的大举抛售。而年末创业板退市制度意见稿明确提出不再支持创业板公司通过借壳方式恢复上市,不单警示创业板公司,更加强了主板ST公司借壳难度增大的预期。

  好望角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国宏表示,目前重组规则已经发生了细微变化,这种市场氛围对重组股来说是不利的。此外,他还表示,去年一年实体经济情况都不好,以前资产重组大部分注入的资产都是地产和矿产,而这两大周期性较强的行业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都难以取得令人信服的业绩,故而市场对这类资产重组也不太看好。比如李勇鸿控制的多伦股份和正和股份,本来都制订了详细的重组方案,但由于经济环境和宏观调控不利于重组的实施,也只好作罢。

  刘国宏认为,目前监管层打击内幕交易也是重组失败频发的原因之一。以往,重组参与方都会事先潜伏在重组股当中,当消息公布之后,他们先赚一笔,把重组成本套出来。重组成功之后,再在适当的时候圈一笔钱。可以赚两次,盈利非常丰厚。但这些都属于内幕交易,都经不起查。如今,一些参与重组游戏的资金可能也不敢以身犯险,重组可能会越来越规范。

  其实,不止监管层,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也慢慢地意识到,非优质资产注进来,对公司和他们自身的发展并没有太大好处。坊间传说,近来湖南有一家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方案被股东大会否决,在股东大会前一天,该公司高管要求中层干部发动身边的人买入该股,每个中层都有数十万元的任务,股东大会当天投反对票。据说,拟收购的资产是该公司集团一个濒临亏损的项目。

  还有一些重组方案是被上市公司董事会否决的。上述深圳投行人士表示,一方面可能是价格谈不拢,二是目前重组方案通过审批的不确定性增大,市场环境也不利于利益最大化,而监管层对内幕知情人查得也很严格,董事会的人也得不到多少利益。如果是有一些非优质资产注进来,对上市公司的盈利影响会比较大,到时候董事会成员的薪资也会受到较大影响。

  股市“故事会”告一段落

  其实,近期除了重组失败案例增多以外,一些重组成功的股票也套了不少人,如轻纺城等。市场已过了“讲故事”的时段,炒重组股的人也越来越少。据Wind数据统计,2011年全年,250只重组概念股跌幅算术平均为21.29%,17只重组股跌幅超过50%,全年共计流出资金超过1400亿元。

  深圳国诚投资总监黄道林表示,讲故事、炒概念的股票应当越来越不受市场欢迎了,熊市重组失败的例子其实就说明,这些公司讲的故事已经没人听了。做这些项目赚不到钱,资金自然就会选择撤离。

  对于ST股,某基金公司投资总监表示,现在ST股要进基金公司股票池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即使有相当看好的ST品种,也要经过多层考核。研究员必须经过合理、有说服力的答辩、报告方能入库。基金经理配置股票的比例的投研监管也越来越严格,在不同的配置比例设置不同的申请要求,要达成共识方能配置。基金就是做配置、做价值投资,而ST股的业绩根本无法维持长期稳定的增长,虽然不能排除这类股票经过重组“乌鸦变凤凰”的可能,但参与这类股票违背了基金投资的原则。

  有基金经理表示,对于有重组概念的股票,在股价具备较高安全边际的时候,是可以少量配置的。关键在于,配置的时候这个股票即使排除了重组的可能,仍是有投资价值的。也就是说,即便上市公司重组失败,这家上市公司的价值仍在配置价格之上。在这种前提下,重组的故事可以作为锦上添花,股价上涨潜力也会更大。该基金经理进一步指出,现在的上市公司达到上述要求的太少了。多数上市公司重组还是提供给市场一个炒作机会,并不适合基金参与。只要赌概念的股票一律不参加,踩上“地雷”的几率也就大大降低。

  事实上,从股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一轮牛市的发端是从炒经济复苏开始的,接下来人们会去寻找一些有价值的品种,炒过价值之后又会轮到炒成长性,这些都炒过一轮之后,才会轮到“讲故事”。类似于重组这样的题材,目前A股市场基本上是以“讲故事”为主,而这个题材属于牛市末端的炒作品种。以目前的市况来看,炒作的主题自然轮不到这类品种上来,但当牛市重回之后,重组股是否又会成为热点,是值得关注的。

分享更多
字体: